摘要:在对三毛作品进行宏观的考查和一些细节上的考究后,本文从流浪艺术这一角度,进行浅要的探究与陈述。三毛一生漂泊,流浪在其作品中也焕发出鲜有的文学力量。本文尝试通过对三毛作品的解读,解析在三毛行文中,对于“流浪”的理解以及其成因,从而更加深入的解读作者,阐释她的生命哲学。59221
毕业论文关键词:厌世;流浪;生命;
Abstract:After microscopically examining the works of San Mao and the some detail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grancy art and carries out brief exploration and statement. San Mao has been drifting for her whole life and vagrancy has sparkled rare literature force in her works. This pape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works of San Mao, and analyz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 for “vagrancy” in the manner of writing by San Mao to read the author more deeply and explain her life philosophy.
Key words: Tired;Wandering;Life;
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为一名流浪者,永远追寻着那“前世的乡愁”,最后却戏剧性地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浪漫、传奇的一生。人们在读三毛的作品时,往往不自觉的向往其波澜起伏的经历,蓦地便也想拎起行李箱,来段惊世的流浪,却又害怕了起来,因为没有舍弃自己生活的勇气。这便是三毛散文的魅力所在,她用精妙的笔法与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场浪漫凄美却又是无法触及的羁旅。
一、流浪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流浪是心灵的羁旅,也是精神的解脱。三毛从小便已经爱上了流浪。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年少的她敏感、迷惘、自卑。初中二年级,被数学教师当众体罚、责骂,只因三毛学业下滑,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重创。之后的三毛,便渐渐对生命失去了兴趣,生活对于她来说就像枯枝烂木般索然无。自此,她辍学回到家,无所事事。父母深沉的叹息、无言的抽泣,让情感敏锐的三毛顿时觉得自己成了整个家族的耻辱、“社会的罪人”。于是三毛再一次躲避生活,把自己关了起来,关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完完全全地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在她,连时间都早已成为一种无用的事物。这种心境,在她的第一部作品《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来自何处,没有人知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的吹……海哗哗的流……”[1](P74)文字中无所不在的生与死的思虑与虚无的境界,使文章整体都散发出诡异、神秘的气息。这种忧伤而无望的创作笔法源于她性格中的多愁善感以及逐渐将她吞噬的自闭症结。这篇文章灵感大约来自于三毛早期所看过的一部电影《珍妮的画像》(三毛曾经在书中提过这部电影),电影大体是讲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画家在一个寒冷的冬季遇到一个叫珍妮的女孩,那个女孩所唱“我从何处来,没有人知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的歌词吸引了这位画家,便着手为她画了一张速写,却出乎意料的被一个画商看重并买下,之后又遇到过几次这个女孩,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女孩已长大却即将面临死亡。其后那张画被收藏到了博物馆,画家的生活也改善了许多,而珍妮经历了辛酸成长,过了一生一世,最后落水而亡。三毛在那个容易感伤的青春中,认为和珍妮有着共同的灵魂归宿,大概她认为自己也像珍妮一般,已然过完了一辈子。而其中的“断线的风筝”、“广阔无垠的田野”、“珍妮的歌声”等多种意象都预示着三毛心中一颗流浪的心。在后期,三毛几乎是用了同样的话语,写了一首名《橄榄树》的歌,令人咋舌,三毛过了一生,居然还是回到了原初的想法。或者说,三毛的儿时经历,对于她的影响,可见一斑。 浅谈三毛作品中的流浪艺术: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