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作家的写作往往都具有漂泊无依之感,对归属和自我身份的疑惑与困顿使他们通常陷入无所依靠的迷茫之中,但正是这种旅外的身份更能使作家的视野更加开阔,不断寻求身份返归的方式。虹影在远离故土多年后选择将自己的经历用平实的语言叙事展示出来,这是在跨区域的双重文化背景下虹影对自我文化身份一次清晰的认识,并将其付诸文本实践。小说从六六个人的视角中切人,打开了一个私生女的内心世界,书写“我”的遭遇,经受的孤独、恐慌和饥饿,传达少女成长中所特有的欲望和爱恋。虹影大胆的揭示了中国人在灾难与饥饿这样的特殊环境面前怎样挣扎生存,怎样获得心灵救赎的真相,使西方人在阅读《饥饿的女儿》过后对真正意义上的长江南岸生活的东方人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对其形象的刻板印象。
二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学中都存在着某种特别的“中国”,这样的形象在现实条件下与真正的中国是不相符的,但一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部分的西方人。西方的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都带有某种木讷、刻板、甚至懦弱的性格特质存在,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描写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西方作家对认知对象的一种总体印象,同时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以及东方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西方人一直在用自己的看法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隐含读者的影响,虹影藉以展示复杂的人性背后所表现出的落后、苦难等等元素,这在西方人看来恰好是典型的东方形象和吸引力所在。
虹影在书中将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历史相融,把个人的伤痛与民族的苦难相连。虹影把人们经历苦难时所生发爱与恨,人性的压抑与扭曲通通杂糅于字里行间,用冷静的笔触来描绘当年那些惊天动地的苦痛。在小说中,虹影将自己的回忆用淡淡的语气书写,毫不隐瞒的向读者展现那时的她所承受的自然的、人为的苦难。
由于西方具有较长的殖民历史,西方人在心理上普遍对东方人生发出一种优越感,这种奇妙的优越感导致西方人的视野同时显得高高在上。西方人所希望从中国作品中看到的,往往是旧社会湮灭人性的旧风俗、落后的农村生活以及敏感的政治题材等。《饥饿的女儿》在国外引起重大反响,正是因为作品本身满足了西方世界对遥远神秘的中国的窥视和期待心态。
虹影说:“我认为中国最好的作家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这批作家,血腥的时代,无情的时代,给了作家永远用不完的财富。”[4]小说中虹影大量描写大饥荒以及文革开始对人们的影响,这是上世纪中国人集体难以忘怀的特殊岁月,是中国人集体所经历过的重大灾难。她所写下的不仅是家庭和个人在这段时期中的痛苦遭遇,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痛苦遭遇。“一层层的污物堆积,新鲜和陈腐的垃圾有各式各样的奇特臭。在南岸的坡道街上走十分钟,能闻到上百种不同气,这是个气蒸腾的世界。我从未在其他城市的街道上,或是在垃圾堆集场,闻到过那么多道。在各色异中生活,脚踢着臭物穿行,我不太明白南岸人为什么要长个鼻子受罪。”[3](p14)虹影将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在特殊时期中所经历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以及被压抑许久的激情得以充分展现,这是在现代相对和平环境生存下的西方人难以想象的。
《饥饿的女儿》新时期中西文学的联结尝试(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