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2](p34)。
这首闺怨词写于词人与丈夫陈之遴分隔两地之时。秋意寥落,才子佳人相思却不得相见。上阕借景抒情,玉人凭栏思君,而恼人的秋风不解人情,将其手臂吹得冰凉。一个“彻”字也反映出了词人等待时间之长文献综述,凭栏之久,凉风虽入骨,寒意却沁心。“玲珑晶枕愁双设”中“愁”直接留露出词人愁苦之意。本是成双摆设的玲珑玉枕如今竟成虚设,形单影只与“晶枕双设”形成鲜明对比,回看一眼更让人感到阵阵失落与孤独。上阕最后两句点明作词的时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与家人团圆、登高望远本是九月九重阳佳节的习俗,而词人却远离夫君,遥寄相思,只有独自感受萧瑟阑珊的秋意,凭栏望去,心有戚戚,无语凝噎。一个“恨”字寓意几多,将词人心中难以掩藏的遗憾与愁思娓娓道来。下阕是词人内心的自白。词人彼时与陈之遴相隔迢迢千里,唯有借书信以解相思。此处“鱼书”暗指书信,更承载着双方的浓浓情义。而徐灿的远方之人,即陈之遴却久久了无音讯。彼时,陈之遴因父亲失职之过也被崇祯帝罢免了官职,并将其斥为“永不叙用”之人。丈夫际遇的突变使徐灿纯良的心灵受到创伤。周遭见闻的官宦之路的险恶使她疲倦和恐惧,而她的丈夫正在这样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因此这里词人不仅表现出了对于远方之人的想念,更流露出对于夫君的担忧。下阕最后两句虚实交融。梦中遥寄相思之情却也只能看见朦朦胧胧的影像,梦醒后只有让人心烦意乱的远山、乱云、和默默无语的烛泪、残月。由景生情,再由情对物象定性。情与景相互交错,细腻真实地表现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寂寞愁苦的小儿女情怀。
徐灿作为一名女词人,擅长写闺怨词,但是她的闺怨词并不是感伤词藻的简单堆砌,而是心中真情的流露。如她的另一首秋闺词《木兰花·秋夜》:
夜寒不耐西风劲,多情却是无情病。月痕依约到南楼,楼头鼓角三更尽。 蝉残韵咽魂难定,百般烦恼千般恨。起来点检露华深,秋蛩四壁声相竞[2](p40)。
这首秋夜怀人之词中出现了秋天的众多意向:“西风”、“秋蝉”、“露华”、“秋蛩”。秋天的夜晚,西风紧、秋蝉哀、露华冷、秋蛩噪,一片凄切之景。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难以入眠的词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怀念远人,而因为自己的“多情”愈觉着远人的“无情”,心中充斥着烦恼与怨恨。故听到西风呼啸、角头鼓声而惊心,听到秋蝉而觉哀伤。正应了苏轼《蝶恋花》中的“多情却被无情恼。”。词人的笔触真实自然,不着雕饰,融入了凄婉的词调与悲哀深隐的词心,将孤独无依的思妇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惹人叹息。
二、“梦里江南秋尚好”的怀乡之情
徐灿嫁与陈之遴之后曾居于杭州西湖畔。而后两人北上京师,乃至被流放至辽东苦寒之地,故徐灿的秋词中不少是离开杭州之后作成的。久居北方多年,徐灿的身心都遭受了苦难与煎熬。因此其中大部分裹挟着浓重深厚的思乡之感。最为代表的就是《南乡子·秋雨》:
秋风试寒初,一片湘心点滴闲。地道湘江多是泪,珊珊。染得无情竹也斑。 百和夜烧残。唤起征鸿行路难。梦里江南秋尚好,般般。皎月黄花次第看[2](p28)。
这首秋词大概作于徐灿随夫陈之遴流落于北方时。秋雨之夜,秋风带来阵阵寒意,词人乡心惆怅。“滴到湘江多是泪,珊珊。染得竹也斑。”这里引用了娥皇、女英为舜痛哭竟化泪成竹斑的传说。可见词人远离家乡,在外流离的凄凉之景与悲苦之心。下阕为虚写。“梦里江南秋尚好,般般。皎月黄花次第看。”言语平实,读来竟感人至深。流离在外不可归,离人泪洒不尽。唯有思倦入梦,梦回江南,看看那人事物。这里是秋雨绵绵,阴风阵阵。梦中的江南天高气爽,秋意浓浓。故乡的种种都带着暖意,不似这苦寒之地。还有那皎洁的明月都牵动着思念之情,簇簇菊花飘来黯然的幽香。李煜有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这个秋雨之夜思乡的悲凉之意。作这首词时,徐灿早已不是当年江南府邸里的小儿女。她历经了世事沧桑,陈之遴的隆盛而骤衰的际遇让人惊讶,令她心中聚集着难以明说的隐痛。她曾以仕途险恶盼望陈之遴退隐却不能如愿,此时秋雨成了她倾泻心中忧愁的最好媒介,可谓“秋风秋雨愁煞人”。此时思乡的惆怅、对于安稳平静的生活的憧憬等等百感汇于心头,无处语之。 浅析徐灿秋词中的情感(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