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采用教学中常用的“三个助词说”的分类方法,将《西游记》中的“的”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词三类。通过对“的”字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了解明清时期白话文中“的”字的使用状况,并与现代汉语中“的”字的使用状况进行对比。61379
毕业论文关键词:《西游记》;“的”;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classification that classified “de” into the structural auxiliary words, tense auxiliary words, modal words. Through counting and analyzing the use of “de” in Journey to the West, we can grasp the condition of using “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modern Chinese.
Key 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de”;structural particle;tense particle;modal particle
《西游记》作为中华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吴承恩于明中后期所写的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白话”从“文言”中获得“独立地位”,[1]大多数文学作品采用“白话”写作,虽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2]因此通过统计、分析《西游记》中“的”字的使用情况,来研究明清时期“白话”中“的”字的使用情况,并借助现代汉语中“的”字的使用情况作简要的对比分析。
一 “的”的概说
“的”字的性质和分类一直是语法学界讨论的问题,黎锦熙、刘公望、吕叔湘、朱德熙、邢福义等先生为“的”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持一家之言。朱德熙先生于1961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说“的”》的文章,文章中采用了严格的分布分析方法,即依据不同的“x”加上“的”之后形成的格式在功能上的区别,把“的”字分析为三种不同的语素:“的1”是副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2”是形容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3”是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3]朱德熙先生的这一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关于“的”的性质和分类问题讨论的文章几乎都是在《说“的”》的基础上展开的。[3]
依据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三个助词说”的分类方法,即邢福义先生于1996年把“的”字的作用分为结构助词、准时态助词和语气词三类以及张斌先生于2000年把“的”字的功能分为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和语气词三类。[4]他们的分类方法关于“的”所指的范围大体一致。因此本篇文章把《西游记》中“的”字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三类加以分析。
二 “的”的分类
㈠结构助词
作结构助词的“的”可以连接定中、状中、中补等三种结构,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修饰与补充关系。[2]通过对“的”前成分的分类,对结构助词“的”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⒈“的”连接定中结构: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起标志定语的作用。[5]这种定中结构在《西游记》出现2723例。
⑴“的”前成分是名词的有399例,在作为定语标志的“的”中占14.65%。
例如:
a. 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
b. 《西游记》中的“的”字研究: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