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乔松年对兴建盐宗庙的推动
乔松年(1815-1875),字健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今清徐人)。清代官吏、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咸丰六年(1856)随两江总督怡良驻节常州,署两淮盐运使。咸丰九年(1859),乔松年又得擢升,授两淮盐运使,兼办江北粮台[1]卷425。同治二年(1863)乔松年由两淮盐运使擢升为江苏布政使,留任江南、江北两大营粮台。
在清同治元年初期,乔松年正担任两淮盐运使,偶然间发现清代著名画家顾坚的居所,环境优美,于是便将其故居购买下来,并且改名为“小香岩”,后来又在小香岩的西侧将原来的明珠禅院改建为盐宗庙,再把这二者合并为一处,兴建了三处大门,除正门外,左右两边的翼墙各有一扇门,庙有前后两间,形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前面是庙门,两边砌的是八字墙,后面是大殿,有东西两厢,中间是一个天井。正殿供奉的是夙沙、胶鬲、管仲,偏殿里供奉的是木塑彩身的文天祥、范仲淹。于公元1863年建成。小香岩与盐宗庙连为一体,在当时成为了两淮盐务公所。为此乔松年亲自写了《新建盐宗庙记》一文,并着人将其镌碑嵌于庙内壁间。于是这就形成了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第一座盐宗庙,同时也是两淮盐区的第一座盐宗庙。但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毁,如今已经不存在。
在乔松年任职两淮盐运使之后,在盐宗庙的兴建上起了非常大的推动的作用。乔松年在其所写的《新建盐宗庙记》中提出:“咸丰十年冬,予领盐司事,侨海陵,询之诸曹,知千百年淮南未举斯祀,窃以为疑”[2]卷11。从这一段话中便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乔松年作为一名盐税官员,尊崇盐业之宗,对其不仅有崇敬更有思念之心。但他发现在当时的淮南地区甚至更早之前,都不曾有人以具体的方式来祭祀盐宗,对此他很不理解,所以在他对盐业文化的推崇之下,他兴修了淮南地区的第一座盐宗庙。
当然,作为一名朝廷命官,一生奉行的原则便是为封建君王服务,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也是乔松年兴修盐宗庙的原因之一。自古以来,盐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百姓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平淡无忧的日子,对于百姓来说,这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才是他们生活的根本,而一旦有人触及危害到他们的根本,便会引发起义,甚至动摇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在盐业的发展当中,可以发现盐业是利润极大的。“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为寻求利益,盐商与盐官相互勾结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盐官盐商所牟取的暴利全都来自于辛苦的盐民及普通百姓。久而久之,百姓为受盐税压迫必然会对盐官盐商产生极大地不满。此时,盐宗庙的出现则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盐宗庙内供奉盐宗,使盐民在精神上有了寄托。中华人民自古以来对祖先无比崇敬,因此才形成了祭祀祖先的礼仪。中国人骨子里对神明的信仰使得百姓对盐宗庙的出现表现得及其推崇,盐宗庙无疑给了盐民们极大地安抚。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官民之间的矛盾都是一直存在的,而盐官为牟私利,不顾盐民死活,抬高盐价,更与盐商勾结压榨盐民,这样的矛盾必须得到缓解,而乔松年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若说一处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一段故事的支撑也是不可能的,而盐宗庙的兴建恰好便有一段故事。据传在咸丰年间,太平军率军攻打武昌之时,当时担任两江总督的陆建瀛守城,但是由于兵力不足和武器的缺乏,陆建瀛大败而逃。陆建瀛在道光年间曾执掌盐政,对乔松年有知遇之恩。因此传闻陆建瀛在城破之后逃到了泰州寻求乔松年的庇护。乔松年为了掩护陆建瀛,便兴修了盐宗庙,让陆建瀛削发为僧,成功逃过清廷的搜查[3]。但是传说始终归为传说,真相到底如何已经很难查出。乔松年的盐宗庙始终是两淮的第一座盐宗庙,具有独特的地位。 泰州盐宗庙及其与泰州盐业的关系(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