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两部后期作品《罐头厂街》和《伊甸之东》分别发表于1945年和1951年,这两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美国民众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为我们刻画了独具特色的华人形象,这也成为了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分析斯坦贝克作品中的华人形象,我们可以从中揭示出美国人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认识,透视到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欲求和心理。9637
本论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思想,深入的研究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华人形象。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固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不同的。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巴柔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对形象所下的定义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1]此后他又对该定义做了补充,指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做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1]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是跨学科的研究。文章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斯坦贝克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做具体分析,探究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他者”形象,探讨斯坦贝克本人在这些华人形象上所蕴含的独特意蕴。
一、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华人形象
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数量颇丰,这些作品往往都是通过一些作者精心刻画的极其具有同情心和人情的美国本土贫穷人民为主,表达了作者想要替穷苦人说话、为压迫者辩驳的伟大思想。随着当时美国文化背景的转变与自身经历的丰富,他的后期作品的主题也逐渐开始转向了有关美国梦的破碎与出行之路、人类的堕落与救赎等等,而把这些主题都表达的淋漓尽致的后期作品就是《罐头厂街》与《伊甸之东》。在这两部作品中,斯坦贝克为了更加突出主题、表达思想,还特别刻画了十分典型的华人形象,这也间接地体现了作者平等和谐的自然思想。可见,他们也是约翰•斯坦贝克后期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优秀角色。
(一)李忠与无名中国佬
1945年发表的《罐头厂街》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道教思想比较突出的中篇小说。仔细研读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道家的基本思想贯穿在整部作品的始终。这部作品是以他的家乡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海湾的一条海滨街道为背景进行创作的,那里的主要特色是生产沙丁鱼罐头,所以人们形象的称它为“罐头厂街”。在这里,老子学说变成了分辨善恶与对错的准则,同时也是罐头厂街群体生活的标准。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充满道家思想的“理想世界”,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这些人他们身份各不相同,有的是科学家、商人,有的是流浪汉、妓女,但是都极为和谐的生活在了罐头厂街,这样的生活状态无疑是对当时依然生活在痛苦之中的美国百姓的一个美好的慰藉,使得大家能够充分的回战争之前的那份宁静与祥和。在这众多形象之中,李忠则是一位我们无法略过的名符其实的“道家代言人”。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华人形象分析: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