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继承南朝余风,以帝王宫廷为中心展开,主要抒写皇家园林中的假山与小池。唐太宗李世民爱好文艺,其开国元勋也多为文学之士,所以,他一开始便注重实行文治。且经过汉魏751朝的丰富积累,初唐文学初始之期便相当繁荣,然而,受751朝山水赋影响,初唐山水赋较重视其娱乐功能,也多继承751朝绮绝文风。主要赋家赋作有:李世民《小山赋》、《小池赋》,徐允容《奉和御制小山赋》,许敬宗《掖庭山赋》、《小池赋应诏》等。特别是徐允容,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在与唐太宗避暑于重修后的终南山翠微宫时,有感于翠微宫中的一座假山,写下了两篇用词华丽、意境优美的唱和之作,即《小山赋》和《奉和御制小山赋》。
另一是以王勃、王绩为代表的,他们不再拘限于宫廷池苑的小小天地,而是走进山林,去感受大自然原滋原的山和水。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成就不仅限于诗,在山水赋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反对751朝沿袭至唐初的“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3]的浮艳文风,并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3]在革新唐初期的文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序云:“九成宫东台,地接闲旷聊叙东山之事云尔。”[4]
语言雕琢、用典奥僻,可见751朝余习在其身上的影响。
王绩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的山水赋家,他的《游北山赋》,追怀当年在黄颊山聚众讲学的兄长文中子王通,抒写放旷山水、娱情琴酒的志趣。且这篇赋集记游、吊亡、怀旧于一体,描写得朴实生动;而且临境抒怀,感情真挚深沉,不愧为一篇难得的佳作。
(二)初唐山水赋的艺术特色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5]是赋的重要特点,初唐山水赋亦如是。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即认为:“751朝赋属于俳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除用韵与汉赋相同外,用典、骈偶方面却与汉赋不甚相同。且后期的751朝赋,诗歌化倾向日益明显。”[6]初唐时期此类赋创作更盛,山水赋在创作中继承751朝骈赋,采用为对答的形式,且句式上以四言为主,韵散相结合。
然而,随着初唐语言的变化以及诗、骚与赋体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初唐山水赋的外在体式特征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表现:语言上不再侧重于华美、艳丽的文辞,而是渐趋于清新、平易,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山绘水;题材上也更广泛,不同于魏晋题材的狭窄;且初唐山水赋的创作渐渐由魏晋时期追求山水的“形似”向追求“神似”转化,跳出了玄佛影响下的“体物”之圈,追求情与景完美融合的山水意境,为盛唐山水赋开创了先例。
二、盛唐山水赋
唐玄宗开元初,唐代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前一阶段的积累和诗赋的影响,诗歌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颇有盛唐气象。相比之下,赋的发展则稍为逊色,只在诗和散文的影响下,在继承的基础上产生一些变化,却也自成一体,反映了盛唐的气象。如此时期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流传下的诗篇上千,但其赋体创作却甚少。但是,盛唐山水赋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描述着这一特定阶段的山水美景。
(一)盛唐山水赋的总体特点
在盛唐氛围下,山水赋逐渐超出初唐赋家的沉溺于园林中别致景物的情致,而是走到宫廷和园林之外,脚步遍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再满足于以前单纯地“体物”,而是追求情感与景色的完美融合。整体特点表现为:
1.题材广泛,体式多样。盛唐山水赋的题材范围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拓展,不同于初唐赋家笔下园林中的小山、小池,而是尽情描绘园林之外的山水景色,如娥女泉(李蒙《娥女泉赋》)、池潭(王泠然《新潭赋》、张环《新潭赋》)均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一个个平常的池塘在作者的笔下生辉。 唐代山水赋呈现方式研究(3):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