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物理论文 >

毫秒激光对CCD的热与热应力损伤的研究(2)

时间:2018-03-07 16:18来源:毕业论文
激光对CCD的破坏可分为软破坏和硬破坏。软破坏是指器件或光电材料的暂时失效或功能性退化(电学性能[2]、光学性能),减弱光照后,软破坏造成的影响


激光对CCD的破坏可分为软破坏和硬破坏。软破坏是指器件或光电材料的暂时失效或功能性退化(电学性能[2]、光学性能),减弱光照后,软破坏造成的影响可能恢复正常。硬破坏指的是激光辐照CCD表面所引起的关键部分热熔融、龟裂、或击穿等,引起各栅极或传输极短路或断路;当由于短路而引起某些电极错误连通时,驱动信号发生混乱,使CCD无信号输出;而断路时,整个器件无输出;这是一种永久性的破坏[3]。此外,随着CCD和激光技术不断发展,在现代光学检测系统中,两者经常需要配合使用,因此研究激光与CCD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多年,国内外的学者在此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1.1激光与CCD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2国内研究现状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连续激光,ns激光,fs激光,而毫秒激光辐照CCD的相关报道很少,由于毫秒激光作用时间长,能量高,同时CCD特殊的层状结构,不同位置材料物性参数存在巨大差异,吸收的激光能量的非均匀性,作用过程产生的很大温度梯度,进而产生巨大的热应力。温度和热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CCD关键部位发生熔融破坏,应力破坏。这些关键部位的破坏,会致使CCD的电学性能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
本课题将研究毫秒激光对CCD产生上述热及热应力损伤机理。课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Comsol有限元辅助分析软件)模拟长脉冲激光辐照CCD的瞬态温度应力场,进而得到了毫秒激光与CCD层状器件材料相互作用时,关键位置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以及辐照结束时温度分布,在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计算得到应力场,分析不同部件发生熔融损伤,应力损伤先后顺序,损伤机理;因此,研究毫秒激光对CCD产生上述热及热应力损伤机理,将为CCD的激光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2  数值模拟
2.1  MOS型CCD结构
目前CCD器件的品种和型号很多,其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均由若干个电荷耦合单元组成。基本单元是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器,以P型或N型单晶硅为衬底,在上面生长一层厚度约为50nm的SiO2层,然后是一层50nm的氧化氮层,然后按照一定次序沉积多个多晶硅电极作为栅极,在其上形成阵列式互相绝缘的电极,在多晶硅电极层上是遮光铝层。在衬底和电极之间加上输入和输出结构即形成了一个MOS电容器,一个MOS结构称为一个光敏元或一个像素。CCD器件由若干个电荷耦合单元组成,主要分为线阵CCD和面阵CCD。为了提高CCD的量子效率,通常采用微透镜阵列,尽量使更多的信号光入射到受光面,图2.1为一典型的N型CCD结构示意图,最上面覆盖的是微透镜阵列。
 N型CCD结构示意图
图2.1 N型CCD结构示意图
2.2  数值计算模型
由于CCD器件多层结构以及阵列排布,并不具有简单的二文对称性,所以我们建立了毫秒激光辐照CCD的三文有限元模型,如图2.2所示,微透镜阵列材料本身对1064nm激光几乎不吸收,经过微透镜大部分信号光被聚焦到感光面上,仍有少部分透过微透镜阵列的缝隙辐照到Al电极上,因此如果考虑覆盖在像元表面的微透镜阵列的聚焦作用,我们假设激光垂直入射到光敏面上,其中O为激光辐照中心点,位于某个感光面的中心,x,y和z分别表示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深度方向,多晶硅电极厚度为500nm, SiO2层厚度为100nm,Al栅极膜厚度为1000nm,每个像素单元尺寸为10 ,电极宽度和感光面宽度均为5 ,硅基底厚度为0.5mm。入射激光为平顶分布,光斑半径为100 ,一部分激光与表面的金属Al膜直接作用,一部分辐照到SiO2层。对于波长为1064nm的激光,Al的吸收深度为10nm,SiO2的吸收深度大于1cm,因此我们认为辐照到Al膜的激光被Al膜吸收掉,辐照到SiO2部分的激光透过SiO2层与Si基底作用。为了使问题求解方便, 做了以下假设:1)各层材料都是均匀和各向同性; 2)模型足够大,因而在激光照射过程热能不会传导到边界;3)各边界绝热;4)忽略边界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影响。 毫秒激光对CCD的热与热应力损伤的研究(2):http://www.751com.cn/wuli/lunwen_1073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