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迈斯纳、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又叫迈斯纳效应(如图1.1所示),随后超导体的很多性质被依次发现。
1950年,金兹堡、朗道[3]建立金兹堡—朗道方程(即G—L方程)来描述超导电现象,1957年,巴丁(Bardeen)、库柏(Cooper)、施里弗(chrieffe)合作发展了超导电性理论,即BCS理论,BCS理论的物理图像表明波矢空间中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发生“凝聚”,两两结合成电子对(Cooper对)[2]。
1911年之后,人们将超导的临界温度逐步提高,1986年伯诺兹、穆勒暇观察到La-Ba-Cu-O铜氧化合物中临界温度 [4],其中HgBa2Ca2Cu308+x(Hg-1223)化合物的转变温度 达到了133K[5]。
1.1.2 d波超导体
d波超导体就是轨道角动量为2的电子配对所形成的超导体。与s波相比,d 波超导体的能隙是各向异性的, 沿某些方向能隙可为负或0[6]。
d波超导体中有空穴型的有效配对势和电子型的有效配对势,两种有一定的区别,若用 和 表示,则 与配对势的相位 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下:
对于 波:
(式中, 表示x轴与准粒子输运方向之间的夹角, 是x轴与 波超导体的 轴之间的夹角)
石墨层上铁磁体/d波超导隧道结中准粒子输运性质的研究+程序(2):http://www.751com.cn/wuli/lunwen_5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