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缺乏受众本位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遵循了“媒体为党的喉舌”的政治逻辑,尤其作为时政新闻,当都市民生新闻、娱乐新闻在大行其道的时候,时政新闻以“以不变应万变”。忽略了市场就是抛弃了受众。造成忽略受众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第一,客观方面有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媒体成为了对人民宣传的工具。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尚可接受。市场化的今天,受众选择更多元,政治逻辑,是由时政新闻特性决定的,其特性定位庄重严肃,不善于活泼且内容大致相同,受众对于如此平淡的新闻,自然选择切换频道;第二,主观方面,媒体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仍未改变无论是从相关领导,还是跑现场的记者,或是播报的主持人,认为时政新闻就“应该是这样”,并不是先实践,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实践。加上未将时政新闻节目推向市场,因此固守思想就更严重。
如今,许多新闻媒体都有把时政新闻报道和领导新闻报道等同起来的误区。“唯领导至上,一切为了领导,领导就是新闻”等错误的思想十分普遍。新闻节目俨然成了领导活动的日程表,“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几乎占了新闻节目一半以上的比重。” 更有甚者,有些电视台编辑把当天节目的头条都放在了主要领导的各项活动上,如果哪天领导没有活动,就没了主心骨,报道方式也是千篇一律。拿会议新闻来说,几乎都是某某时间、某某地点、开了一个某某会议,会议由谁来主持、哪位领导讲的话,会议指出了什么问题、领导又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大会强调了几点内容等等。新闻的基本要素是具备了,但却让受众与之产生了距离感。
(三)策划缺乏创新
“新闻策划的核心是合理开发和高效配置新闻资源,以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然而长期以来,缺乏创新因素成为时政新闻策划中的一大问题。新闻主题策划形式老套、落俗,表现肤浅、生硬。” 在实际新闻策划中,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编排还是以平铺为主,整档新闻没有“峰谷”,缺失节奏感;稿件播出的顺序基本还是以领导大小来排序;新闻头条不显著,没有做大做透,压不住阵脚;编辑思想或者本台言论缺失,媒体观点得不到体现,舆论引导能力因此弱化。这样策划出来的新闻节目当然缺乏影响力。例如,2012年9月18号的中央新闻联播中的报道,以胡锦涛出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并致辞这篇新闻为头条,紧接着是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等参加的各种会议,然后是钓鱼岛的相关报道,最后报道了阿富汗等国外的时事新闻。报道内容也只是胡主席出席了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又把其致辞内容原封不动的报道一边。这样的新闻受众已司空见惯,新闻本质的新鲜感大打折扣,时政新闻自身独特的政治价值,而这与软新闻较强的娱乐性相比,显得过于严肃。如果不通过精心策划编排来使时政新闻拥有相对起伏,受众长时间接触呆板单调的节目编排会彻底失去兴趣。
三、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之我见
(一)改进报道体制
除了发消息、通讯之外,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还可以采用图片、花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的改进能够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势必增强新闻的可看性,比起干巴巴地报道会议内容,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近年来,《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从主持人阵容到视觉效果、片头曲等多方面改变都使《新闻联播》耳目一新。2013年春节过后《新闻联播》进行全新改版,增加现场连线的环节,加强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员以及启用全新的主持人欧阳夏丹和郎永淳。这次改版的视觉包装工作是由一个商业团队来做,主要是在底幕通栏、字幕以及角标上做了一番新的设计。播出后,观众普遍认为《新闻联播》从以往的庄重风格转向活泼。此外,今年年初,长达17年的片头曲也“退休”了。 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报道研究(4):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