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限制了受众面
由于方言类影视剧走的是本土路线,所以其观众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以及周围区域的人群,正因为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方言文化十分了解,剧情贴近生活,所以才喜欢收看方言类影视剧。所以,面对当前“热播”的方言类影视剧,观众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类是熟悉方言的本地人,他们往往比较热衷观看这类剧,是忠诚固定的收视群体;另一类则是不太懂当地方言的外地人,因为他们听不懂觉得难以理解,因而缺乏观赏热情。因此,虽然方言类影视剧拥有稳定的观众群体,但不同地域的方言存在明显界限隔阂,这就使得这类影视剧不能广泛地得以传播。方言和普通话相比,由于前者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地域文化的审美被限制,大量使用方言,给非本地方言区的观众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时候,观众需要长时间盯着字幕才能理解剧情。
前些年,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中,具有老北京风格的《甲方乙方》、《手机》等影片在北方多次掀起满座狂潮,但在南方却收视惨淡。原因就是许多南方观众难以理解冯氏喜剧(特别是北京土话)的语言魅力,于是就造成冯氏电影的“北热南冷”现象。事实表明,除了少许影片(如具有奇特思想的《疯狂的石头》)之外,许多方言电影的票房成绩并不如意,如贾樟柯导演的《世界》、《三峡好人》,全国票房均不到100万元,《美丽的大脚》、《泥鳅也是鱼》等票房成绩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导致方言影视剧水准下降
从东北方言剧《刘老根》、《乡村爱情》到汇集了各地方言的《武林外传》,很多观众乐此不疲地追剧。在山东荧屏上播出的《么都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古装济南方言剧,观众看后褒贬不一——叫好者认为很搞笑、挺亲切;反对者则认为该剧有跟风抄袭之嫌,绝大多数观众都习惯于把《么都馆》跟《武林外传》作比较,认为《么都馆》是模仿抄袭《武林外传》,在剧情和服装场景等方面均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有网友发帖称《么都馆》模仿痕迹太明显,但是和《武林外传》相比,相差太远。最主要的问题是编剧不够高明,很少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巧劲儿,急于拼凑,并且远离生活。很多观众反应剧中的方言太过俚语化,除了土生土长的济南本地人,即便同是山东地区的胶东观众,也不能完全理解台词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人们的关注度。像赵本山的《刘老根》、《马大帅》演的都是乡村喜闻乐见的事,说的都是东北话,而东北话和普通话又很接近,所以很容易理解。而《么都馆》由于脱离现实生活,又不像《武林外传》那么有“包袱”可抖,所以整部剧的感觉就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内容过于低俗。并且演员表演太过舞台化,动作表情矫揉造作,使得市社科院研究员荣斌先生评价该剧“俗不可耐”。
四、方言影视剧的发展策略
中国方言影视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也是语言文化的调品。与此同时,方言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语言文化交流的障碍,无形中划分了受众群体,其水准也因为一些跟风抄袭剧而整体降低。如何在保证方言影视剧发挥积极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它的发展,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遵从适当平衡性原则
伴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逐渐汇聚发展成共同的民族语言,遵从适当平衡性原则是未来方言影视剧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当平衡性原则可以有效的引导大众娱乐的健康持久发展,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大众普及。 方言影视剧热播现象分析(4):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