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量信息引发信息污染
由于微博对其用户的低门槛要求,加上发表信息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在微博上发布转载。在2012年“保钓运动”发展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短短的一个月,以“钓鱼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6403415条信息,而在其之中具有价值的不超过四百万,同样的信息被反复转载发表,网民接受的信息中有很大数量是相同或类似的,而没有网民真正所需要的东西。
过于庞杂的信息,不利于网民对信息进行审视吸收,甚至产生信息抵制等负面情绪。从长远来看,信息的简单汇集,缺乏对受众本身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会造成微博用户的流失,不利于长期发展。在网民发表海量无用信息的同时,信息审查和信息存储的负担会加剧,社会资源不能被有效的利用,造成信息的浪费,久而久之,这种信息浪费就会演变成信息污染。
(二)碎片化信息导致碎片化思考
当网民每人每天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140字的文字内容、图片、视频和他人分享的同时,几乎不设门槛的转发功能又让这些零散的信息迅速传播出去,微博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碎片化传播性质。即形式碎片化、内容碎片化和意义表达碎片化。
2012年10月18日,在中文互联网界有着活化石之称的著名博主“和菜头”宣布准备停止使用微博。在说明停博理由的博文中,他写道:“准备停止微博一段时间,不发也不潜水。原因是我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我的大脑有所损伤,很担忧再也不能读书和做深度阅读了。不写微博了我还是我,但不能读书的话我什么都不是。同时,微博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我觉得还是面壁一段时间比较好。祝大家搞基愉快,卖萌顺利!88!”
正是由于微博的文本限制,导致信息呈现出来的只是片段,在零散的信息当中才能体现整个事件,民众必须在海量零散的信息中才能搜寻出对自我有价值的东西。而长期习惯了以“快餐式”阅读方式的网名大众而说,过多的信息聚集是导致无法搜寻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久而久之,民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大量零散的信息狂潮所冲散,注意力日渐匮乏,丧失自我思考信息背后的深度价值。
(三)负面情绪的随意发泄
从微博本身的传播特性来看,由于其具有低门槛,即时,简单方便的发布方式等特点,网民可以通过简单的撰写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表达出去,而在这些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负面情绪。当微博用户将负面情绪发表在微博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时,任何人都有可能接收到,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通过其粉丝的关注评论迅速传播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发泄,进而对整个社会的舆论信息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在“保钓爱国”事件中,网民在传播“保钓”的同时也会掺杂自身的情感,负面情绪的进入不仅仅使其他受众接受正常信息收到干扰,也会影响其理性的思考意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不公平问题屡次出现,网络暴力事件充斥荧屏,这就造成人们生活压力增大。“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在微博中呈现出来并经过评论转发,传布的速度更快更广,很容易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作用于偏激的的外部环境,并在用户中产生共鸣,从而勾起他人自身潜在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得负面情绪叠加,构成不良的社会心理状态。” 而作为一种社交工具,负面情绪波及范围相比较日常生活要更大,负面情绪会随着微博信息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其影响也会加倍放大。 从“保钓爱国事件”看微博发展的现状(5):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