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述,并基于本课题研究案例的性质内容,本文将“网络舆情”定义为:民众借助如论坛(BBS)、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ging)及其他各类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等互联网工具,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而发表的带有倾向性意见、态度的总和,是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就网络舆情的定义而言,可分别就网络空间的特性以及舆情自身的特点两方面入手对其特点进行归纳:
1.即时性与透明性
基于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网络舆情,其生成与壮大速度都将以超越过去传统媒介难以想象的程度而成长,使信息的获取速度与观点的发表速度都有了更为灵活即时的特性。
而透明性来源于互联网资源的公开性。除去涉及学术成果、国家机密等特殊信息外,网民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其所需要的绝大多数资料、并无阻碍地阅读他人的相关评论、感想。也因此,针对某件社会事件产生的各类舆情观点均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呈现。
2.多向性与草根化
有别于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等的单向输出,互联网的社交平台显然为多方沟通多种观点态度的表达提供了可能性。民众不再是被信息单向输出的对象,而成为了共同交流的一员;舆情引导亦从传统的由官方、权威主导的场面开始落地,出现了由网民发力的局面。由此,舆情出现了草根化、多种走向的可能。
3.匿名性与非理性化
有鉴于互联网监管在人力物力、相关法律法规、监控技术等方面仍有所不足的现状,多数网民在表达其观点时得以采取匿名形式,这不单仅指网络舆情,更是互联网社会发展至今的一大重要特征。
也正是基于匿名性这一特点,网民缺乏了规则的限制;兼之前述提及的多向性、即时性等特点,针对某项社会事件而产生的信息繁复混乱,难辨真假,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极容易出现被煽动、轻易释放情绪化意见等情况,由此使舆情向非理性方向发展。
4.政治性
舆情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所表达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亦然,是网民在网络社会表达其政治态度的反映。因而其天然具有政治性与公共性,网民态度的表达同样也容易着眼于政治公职人员的工作表现、政府职务部门的运行状况、某项公共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等社会行政相关事务上 。 网络舆情演进机理及政府应对研究(3):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2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