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中,对雾霾原因及对策的追问尚不全面。诸如:对雾霾、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解读并不能使受众完全信服;其次有网友对数据的权威性产生质疑:西方的调查结果是否能直接拷贝到我国?部分专家则表示雾霾的核心问题尚未提及,治理雾霾所需的经济投入,其性价比的计算是否合理?而针对解决办法,片中提出了“用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而从事相关专业的网友则表示,以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这种结论的可行性很小,甚至不可能实行;此外,片中相关追责环节,仅仅涉及了部分国企,并不全面完整,等等的担忧与批评,恰恰是在面对新闻专业主义中真实性原则时,不能回避的诘问。
传统意义上,新闻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现代社会,即使各大院校开设了关于新闻的专业课程,也只是针对“新闻”这一概念开展相关方向的学习和研究,未能跨越新闻报道中的专业门槛,如经济、法律、考古等专业领域。一旦报道涉及这类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基础,会直接导致信息传播出错。再加上,新媒体语境下,高度抽象的专业术语容易导致注意力的缺失,许多媒体人更倾向于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而这种做法使得一些专业性报道,诸如科普类新闻,往往因解读失误而失真。《穹顶之下》的数据受到质疑也说明了,媒体人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由于专业限制或解读失误,往往容易造成新闻真实性的缺失。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雾霾调查中呈现出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容易呈现两个极端的发展态势:一是对新媒体环境把握得当。这种情况能更有助于反映民意,监督社会问题,行使媒介权利;二是新闻报道前期的准备不足、采访不到位、信息搜集不全面等等,进而影响到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情况下,网络平台反而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助推器,媒体或者个人的公信力将受到严重打击。可见,新媒体时代,如何秉承、丰富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公民新闻兴起冲击媒体人的报道权威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因其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集散地。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平台的唯一性,信息资源的接近性等因素,间接赋予了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方面的权威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信息的发布平台多样化,网站、微博、论坛等各种网络渠道为普通网民成为信息发布者提供了捷径,公民新闻兴起,传统媒体平台的优势渐渐消失,媒体人报道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发生于2012年8月26日的陕西省“表哥”事件,就是由一张微笑照片引发网友后续“人肉”,不断追问、质疑,最终倒逼陕西省纪委认真调查当事人问题。该事件除了反映公民新闻的强大力量之外,也间接暴露媒体人在此类事件中的尴尬处境:当新闻报道的时机被网友抢占并赢得舆论支持后,此时,大多数媒体人被迫扮演追踪新闻走向,推动事件发展的辅助性角色,受众不再完全依赖媒体人的新闻报道,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主导角色不再为媒体人所特有。这种现象揭示了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人面对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的平民化,对深度报道和新闻时效性的把握失准。
2.新闻伦理边缘化
新闻伦理,通常会被理解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但这仅仅是该理论内涵的一个层面。事实上,新闻伦理实质上与媒体人的道德意识、理性以及责任感密不可分,其外在表现为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探究《穹顶之下》(3):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3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