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马航MH370事件的媒介框架呈现(2)

时间:2020-02-28 10:38来源:毕业论文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支撑,试图分析问题是:作为党报和都市报的代表,这两个媒体在报道同一灾难事件的框架有何异同,以及其背后原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支撑,试图分析问题是:作为党报和都市报的代表,这两个媒体在报道同一灾难事件的框架有何异同,以及其背后原因。
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能梳理出我国不同性质媒体的灾难报道框架,
并能从具体事件中总结出一些一般性规律,从而为这类报道今后的发展改进给出相关建议。
3、研究方法
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贝雷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基于此,本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结果主要以描述性统计呈现,配以一定的数据图表进行说明。
在比较媒体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同样隶属于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日报》与《南方都市报》两个媒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二者存在性质差异,《南方日报》是有重要影响力的党报,《南方都市报》则是都市报中的佼佼者,二者的性质差异可能导致报道框架的不同,可比性更强;二是,二者有着共同的地域划分区间,不会因地域因素干扰到对这一事件报道,减少了分析的干扰因素。
在样本选择上,本文选择样本的时间区间为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原因有二:第一,同年七月,马航出现另一起航空事故MH17事故,但是这起事故的原因与动向均与MH370事件有较大差异,为避免混淆,将时间区间定在MH370发生后,MH17事故发生前;第二,由于MH370的搜寻工作至今仍在继续,后续报道逐步减少,相关信息也渐渐出现同一性,研究价值有所降低。
二、    框架理论概述
1、理论背景概述
框架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贝特森提出,。
而“框架”一词来源于著名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1974年的《框架分析》一书,他认为人们在认识社会事务时都会使用一个道具作为认识或判断的基准,这就是“框架”。他将框架定义为“左右我们对事物,至少是社会事务的主观认识的组织原则。” [1]一般来说,传播学的框架理论中,“框架”一词“可以被广泛释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基本模型,或脚本、原型、类别,等等[2]”。
框架理论认为,一方面,受众可以借助框架去获取外界信息,以及学习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些现象;但另一方面,框架可以通过形成“刻板印象”去歪曲人们对外界的

认知。由此可见,框架理论认为,媒介议程对事件属性以及受众归因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由媒介所主导的社会现实的构建过程”[3]。同时,框架不仅具有“再现”功能,还具有“构造”功能。
随着框架理论的发展与深入,这一理论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的研究中去。
2、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字“框架理论”,共检索到636,466条结果,把搜索学科限定为“新闻传媒”,共检索到结果8,497条;其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角度:
(1)、运用“框架理论”对特定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分析
这类型文献与本文的方向较为贴近。其中王贵友的《框架理论下“天安舰事件”的媒体呈现》[4]分析了国内的《环球时报》与美国的《纽约时报》对“天安舰事件”的报道,提出《环球时报》的报道主要是事故框架,而《环球时报》则主要是责任框架与大国框架,同时指出二者在市场化报道的方面也存在差异。
郭慕青的《<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5]正面肯定了人民日报对汶川大地震这一事件的报道水平。文章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以来,人民日报对这一特定新闻事件的所有报道,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如何进行灾难报道给出了建议。 马航MH370事件的媒介框架呈现(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4711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