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具体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2)

时间:2020-09-18 17:22来源:毕业论文
二、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 谣言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意思为未经证实的信息,一种意思为造谣诬陷的信息,现代社会造谣诬陷词

二、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

   谣言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意思为“未经证实”的信息,一种意思为“造谣诬陷”的信息,现代社会“造谣诬陷”词义占优势。谣言是被广泛传播的没有根据的不实消息和言论。与谣言相似或相近的词汇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道听途说、空穴来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子虚乌有、传闻、曝料等,而人言可畏、耸人听闻、众口铄金、妖言惑众等则形容谣言导致的后果。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传播的谣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媒介,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1]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1.迅速性

网络谣言的迅速性,指网络谣言经生成后通过不同的网络介质(主要以微博、网络论坛为主)迅速流向广大网民。当今,处在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发达,网络的风吹草动立马就能让许许多多的人知道,媒介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增强了社会成员的传播权和知晓权。信息相对于以前更加容易获得,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也随之越发加快。

2.炒作性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捷的同时,也成了很多人获取利益的不法手段。

某种意义上为了炒作而来的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如果不加重视和消除,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加剧了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倒把的心态,不利于巩固社会公平正义。

3.迷惑性

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当下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谣言往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若不加以有效遏制,其直接结果是造成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

4.破坏性

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网络谣言不仅间接破坏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而且严重恶化了当下中国社会本也存在的一些社会歧视等不良现象,不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三、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网络谣言的传播者主要是蓄意造谣者、网络水军和广大网民。一些人是本着娱乐的精神有意恶搞,这类谣言多以名人明星或有影响力的强势机构为目标,力求在谣言的传播中获得一种快感;一些人因生活中遭受到某种挫折而对特定对象或整个社会环境感到不满或不安,于是故意放出诋毁、诽谤他人或是制造社会紧张气氛的谣言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不安情绪;还有一些人类似于“网络水军”,受雇于因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需要的机构,故意制作、散布谣言,或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诋毁竞争对手从中获取利益。

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大多数是为了利益而去传播虚假不实的信息,传播者一方面有网络管理者、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等等,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传播网络谣言,从中牟取利益。例如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出现各种养身知识、健康小常识,如:“微波炉致癌的秘密”,借助传播健康知识,来误导消费,借机推崇新微波炉,散播广告,从厂商那获取利益。

另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传播者也存在于不明真相的网民,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网民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辨别哪一个是真实的信息,哪一个是谣言。信息和谣言的分水岭是主观性质的,它是我们相信与否的产物,当一个人相信他的一个朋友或认识的人所带来的消息,他就认为这不是谣言,这个信息就得以继续流传下去;当他有所怀疑时,他就认为这同一个消息是谣言。所以很多时候,不知真相的群众,往往也参与到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去。 具体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608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