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歌曲《孟姜女》的调式分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调式是音乐的灵魂和神经中枢,拨一丝而动全身,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的情绪和感情色彩。可见调式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民歌改编曲的曲作者王志信在遵循传统民歌的调式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旋律发展和情绪变化的需要在局部进行了调式的转化。传统民歌《孟姜女》的四句音分别落在re,sol,la,sol,从最后一个落音可以得出为徵调式,第三段落在la,即转入羽调式,最后乐段又回到sol,即回到了徵调式,调式走向为:徵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徵调式,随着调式的变动,加强了音乐的色彩性。
调性,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就是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就大中型的作品而言采用不同的调性转化是增强音乐表现力强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传统民歌《孟姜女》的调性为G调,改编曲的走向为:G--F--降B.多种调性转换的运用增加了音乐表现力,通过调性色彩的改变将人物表达的更为形象生动,以此丰富他的作品。
三、歌曲《孟姜女》的情感及演唱处理
(一)歌曲《孟姜女》的情感处理
歌曲《孟姜女》运用了4/4、3/4、2/4,三个节拍,曲调富于变化,词曲在叙述过程中情绪表达层层退出,进展有序,虽然段落较多,但仍然一气呵成,显得完整统一。旋律从舒展、缓慢、委婉、哀怨到流动、渐慢、凄凉再到快板、激烈而后又到渐慢,使整个曲调柔和深情,情感深刻动人,表现含而不露,刚中有柔、愤中有怨。
民歌《孟姜女》全曲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乐段基本是原民歌调的重复,叙述了孟姜女与丈夫分离的情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其曲调稍慢,慢慢诉说,表现了孟姜女夫妇离别的伤心情景,哀怨委婉。
第二乐段,基本上是在原来基础上加花发展,此段描写了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情景,表现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见的心情,乐句具有流动感,曲调也更显凄婉幽怨,所以在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情绪变化,要表达出悲怨的心情。
第三乐段转入新调,由G调转到F调,音域更加宽广,此段稍微减慢,叙述了孟姜女为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真情切意娓娓道来,慢而凄凉,深切地描绘出孟姜女一针一线为丈夫缝制寒衣的情景。将孟姜女心里的的一种切肤之痛的思念被表现的感人至深。从“再把心口一丝热”起,歌曲逐步推向高潮。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跃然。此段歌曲随着情绪的变化音乐层层深入,孟姜女的情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所以在演唱者在演唱时,要稍慢的速度,要体现曲调悲痛的情感。
到了曲子的第四乐段,歌曲又转入新调,并用戏剧性的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出孟姜女失去丈夫的悲痛心情,血泪控诉,呼天抢地,震撼山河。从“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开始,感情哀怨至极,表现了孟姜女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之情。逐步渐快渐强,到“漫青山”后,出现慢板,一直在高音区级进,悲痛欲绝,也就是民歌《孟姜女》的高唱所在,曲调变紧,激烈而似有风雪之声,其情之悲,其情之怨,无不令人动容。从而准确生动又及其自然地表现了秦始皇时期人们为修长城而遭受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二)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处理 浅析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风格处理(3):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