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戏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因长久生长于农村,地方乡土气息色彩浓厚。常以家长里短的民间礼俗,和儿女家庭故事作为题材,情节曲折,曲调朴实清新。道情唱为多,道白为次。道情的声腔是塑造人物的灵魂,其声腔善于描述情节抒发情感,有时婉转迂回,柔情似水,有时活泼欢快、情绪激越。
戏曲的音乐唱腔和语言是戏曲艺术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道情戏曲形成的过程中,演唱委婉低吟,音乐朴实清新,善于抒发感情,人物刻画妙趣横生。太康道情以新颖独特的唱腔征服了广大群众:如充满了浓郁色彩,让人如痴如醉,浮想翩翩的尾腔“嗯”“哼”音。有重叠句的二八和流水。而“嘚儿呀嗨……、嘚儿哎嗨……、嘚儿哪呀嗨……”弹舌音帮腔衬词的灵活运用,更加细腻、更加深刻的表达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丰富了唱腔的音乐形象;“太康道情戏的调式运用以宫调式最多”【2】。唱词格律为上下句形式,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最多,也有长短结构。音乐句式的结构规整,并有完整的“起承转合”格式;传统道情戏具有腔少字多、唱为主、少道白、一唱到底的艺术风格,一板就能唱到上百句戏词,且上下句相互沾粘,给人“粘糊糊,紧凑凑”的妙感;由于演员们多以本嗓演唱,所以太康道情戏的音域跨度一般不大,听起来语言自然流畅,近乎说话;唱词更是通俗易懂,加上演员们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大量幽默的方言,咬字清晰,使听众倍感亲切质朴。
太康道情戏优美的唱腔同时也受到大剧种的青睐,“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中,拴宝教银环锄地时所唱的一段:‘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能听到道情的唱腔音调”【3】。细品中可以轻易的发现,这跟《王金豆借粮》中王金豆叙述他家失火“哩哩哩哩啦,啦啦啦啦哩,哩哩啦啦烧到了三月里”这几句的唱腔非常相似。
太康道情戏剧目丰富,据统计“太康道情戏的剧目大约有二百部左右”【4】。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由于不注意整理搜集,有很多已失传。太康道情戏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它在群众中有很高声誉,流传有不少谚语,如“宁叫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班”,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道情剧团一直遵循“送戏下乡”的宗旨,成为“庄家户的剧团”,道情深厚的群众基础令人赞叹。太康道情以独特的唱腔,加上浓厚的地域特色,一直扎根在群众的心窝里。
二、《王金豆借粮》的简介
(一)曲作者简介
宗希峰是太康道情戏传统剧目《王金豆借粮》的音乐设计者,是原道情剧团的音乐设计者,他于1940年生于太康县朱口镇大宗村,是道情戏的主要作曲者。他大量的收集整理和记载了道情板式、传统曲牌和名曲名段。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认真研究,对道情有了全面的消化和吸收,并有了深刻的掌握和理解。
宗希峰参加创作了道情戏曲《前进路上》,整理设计了道情戏代表剧目《王金豆借粮》的音乐唱腔,又创作了《红龙仙子》、《富裕之后》、《田螺女》、《红尘》等一批优秀的道情剧目的音乐唱腔。这些剧目在全国及省市戏曲大赛中曾多次获奖。
《王金豆借粮》这一剧本,从调式结构上来说,是以G为主音的G宫调式结构。其剧情后经太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韩锦超(现已退休)改编,将剧目时间缩短为现在的80分钟左右。此作品“到各地演出,演到哪里红到哪里”【5】,是太康道情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浅析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粮》的人物塑造(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