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辉县高跷艺术调查报告(2)

时间:2018-06-11 20:44来源:毕业论文
(一)高跷的起源 高跷的起源在学术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最早的记载见于《列子说符篇》中,它记述了一个叫兰子的人,为宋元公(公元前531年~?)表演


(一)高跷的起源
高跷的起源在学术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最早的记载见于《列子•说符篇》中,它记述了一个叫兰子的人,为宋元公(公元前531年~?)表演高跷技能。此人在小腿上绑着比自己身体长出一倍的两根木棍,快速的跑跳,或向空中循环抛弄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后非常吃惊,于是重赏了他。这段故事说明早在魏晋时期高跷已是一种杂耍的形式,而且已有了较高的技艺,以此而言,高跷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从本日出土的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中,山西榆社县河峪乡出土北魏方氏画像石廓上的“百戏图”中,都刻有当时“乔人”的形象,由此可知高跷历史源流之久远。
高跷起源的第二种说法是在已故的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初次提出了高跷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等古文献有关记录为根据,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用于宗教祭祀典礼,又从演出杂技演变为饰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
高跷起源的第三种说法是劳动说,它可从郭璞对长股国人的一条解释中找到根据。该注的大意是: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材像凡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 这说明高跷起源于劳动说,这使我们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长木跷,而手长该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原始捕鱼工具,所描绘的正好是渔夫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县“京族三岛”上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习俗。另据30年代《艺风》杂志记录:“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 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存的相关文献记录。
(二)辉县高跷的发展
根据可靠重要的文献《辉县县志》中记载,辉县地区高跷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约有100年的历史了,辉县高跷音乐艺术流行于辉县全境,每年元宵彩会,必有一支庞大的高跷队伍行走在大街小巷,辉县的元宵彩会形式繁多且非常活跃,这与辉县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悠久的民间文化以及以农业为主有紧密的关系。辉县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平原广阔,四季分明,人民安居乐业,每到过年佳节或丰收季节,人们都用民间艺术活动欢乐庆祝。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机构,增建文化设施,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并经常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传统娱乐活动被视为“四旧”而取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队伍不断壮大。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多,辉县的农业、商业、畜牧业迅速发展,故元宵彩会发展很快,明清时期高跷已经盛行,现今在辉县仍十分流行。
每逢新春佳节,都伴有民族民间的节庆表演,特别是辉县元宵节的社火表演,甚为隆重,俗称“元宵彩会”。高跷是元宵彩会中备受瞩目的节目,高跷表演者扮相滑稽,语言幽默,动作危险,内容丰富,因此深受群众喜爱。元宵彩会早在明清时期已很盛行,多为祭祀,均在正月,樊寨会(初五)、南关会(初八)、西关会(初十)、烟墩会(十一)、百泉会(十二)、东关会(十八)、沿村会(二十二)、四路口会(二十四)、城内火神庙会(二十五)、城隍庙会(二十八),规模较大。每逢会日,方圆几十里各村彩会,应邀前往,热闹非常。建国后,彩会成为了反应劳动人民翻身心情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民间艺术活动被视为“四旧”而禁止。粉碎“四人帮”之后,民间彩会得以规复。县文化主管部门于每年正月十五、十751两日,约请县城周围各村彩会到县城表演。1988年,城关、百泉、孟庄、北云门、常村5乡(镇)46村107班8500余人参加市内彩会表演,有龙灯、狮子、高跷、竹马、背装、武术、旱船、抬皇纲等20多种,每天观众数万人次。每当元宵彩会这天,大街小巷都聚集着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参观元宵会,其中高跷社火表演因其具有技艺性、表演性的艺术独特风格,能够撼人心魄,深受辉县老百姓的喜爱,是辉县元宵社火表演中的精华、瑰宝。直到现在,高跷仍是元宵彩会上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 辉县高跷艺术调查报告(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73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