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2)

时间:2017-01-04 18:52来源:毕业论文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创作时期:早期是从1794 年至1800年期间创作的13首奏鸣曲;中期是从1801年至1814年期间创作的14首奏鸣曲;晚期是从1816年至1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创作时期:早期是从1794 年至1800年期间创作的13首奏鸣曲;中期是从1801年至1814年期间创作的14首奏鸣曲;晚期是从1816年至1822年期间创作的最后五首奏鸣曲。1798 年至1799 年初,贝多芬谱写了《悲怆》奏鸣曲,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以表达他们之间的友谊。“贝多芬本人给它题名为《大型悲怆奏鸣曲》,由贝多芬自己冠以标题的作品,这是第一次,在他32首奏鸣曲中也只有它和《告别》是由贝多芬亲自命名的”。[1]它属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早期中的末期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音调幼苗出自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写的《f小调奏鸣曲》,它具有深刻、新颖、独特的形象,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的幻想。《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处于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在那个时期人们的自由和平等也受到了严重镇压,在创作风格上,贝多芬把两种因素互相结合,而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也正值其患有严重耳疾之际,因此,乐曲中也有向命运发泄和挑战的含义。贝多芬把这首作品称之为《悲怆奏鸣曲》,也说明了这是贝多芬寄予作品最深的自我写照。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
    (一)第一乐章的音乐构思特色
   《悲怆奏鸣曲》的音乐构思特色在第一乐章集中体现。
    1、曲式  
    奏鸣曲式是一种经典的曲式结构,一般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但《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引子和尾声两大部分,并且使引子拥有主题的性格,使音乐结构变得较为独特,也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作品时独具匠心的思文。
    2、引子
    第一乐章由庄严的慢板引子转为辉煌的快板,这两种因素的反复对置,蕴含着作者反抗的情绪,而在开始的几小节中已经展示了整个形象范围的概括的特性,引子成为他情感表达的重心,并且在展开部和尾声部又再次出现,在创造情节的主导动机方面,这是贝多芬的一个创造革新,在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像这个乐章所使用的这种具有独特性形式的引子的创作手法是空前绝后的。庄板部分既庄严又充满了强烈激愤的情绪,给乐章渲染了一种悲壮、严肃的气氛,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与主题紧密相联,成为不可分开的两部分。
    3、主题
    第一乐章的慢板前奏是用一种庄严的和弦与如歌的旋律来营造悲壮的气氛,而紧接其后的快板部分则以一种疾速上行的和弦与旋律优雅的断奏来形成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它们在这种悲伤、无奈和抗争的情绪中获得了完美结合。主部主题:呈示部采用了积极节奏和不断的运动,使人们有一种巨浪卷起冲击岩石的感觉,贝多芬运用同一节奏的脉动,以达到使内容和陈述回到统一的目的,充满了快速的变化,充满了内心的感受。“在分解八度轰响的背景上,主要主题用断奏的方法弹出,暴风雨般向上和向下的冲动,使音乐带有极强的威武激动的因素,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2]副部主体:副主题由一段优美的旋律寂静呈现,表现出了作者的狂喜之情和具有那个时代的“浪漫派色彩”的调性。
   (二)第一乐章的情感特色
1、引子
慢板引子的头几个和弦就表现出了贝多芬式的悲怆,命运沉重的压力给作者带来的是痛苦的叹息,它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的殷切希望,但是又伴随着绝望,它拥有主题部分的情感,但是相较于快板部分来说,它又相对独立,它的本质就是矛盾之间的冲突与交替,使作者内心深沉的压力与烦恼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引子的音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好像在它之后隐藏了语言,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式。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80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