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发源地是被人们称为“秧歌摇篮”的东小屯村 ,可考证的最早记载是在明末清初。相传胶州秧歌的祖先是“东小屯村的马姓和赵姓两户人家”,由于生活的所迫,他们依依不舍的离开家,开始了闯关东飘忽不定的生活。他们在闯关东的路上,一路乞讨,受尽磨难。后来他们想到了一种简单赚钱的方法,从沿街乞讨变成了沿街卖唱,借用跳舞和歌唱地方民间小曲的方式赚钱,这种歌舞形式被后人延续下来,并且已经延续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原始形式与现在的形式相比较,不管在角色道具方面还是在人物数量方面都与原来是一致的,而且最初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就是以商业为目的的,而日后胶州秧歌的不断完善也对胶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胶州秧歌的行当
胶州秧歌的行当主要包括棒槌、小嫚、翠花、鼔子、膏药客、扇女。表演形式中人物表演为主的是女性,性格差异各有不同。
棒槌:棒槌在戏剧中属于武小生和文小生,多体现青少年的阳刚之美,偶尔也会客串充当一下娃娃生。他的服装多以黑色色调为主,服装轻便宽大,利于棒槌身段和技巧的展示(图一左下)。
小嫚:在胶州地区,小嫚是对本地小女孩的称呼。手拿小扇和方巾,动作轻快灵敏,表现出活泼俏丽,顽皮可爱的少女气息。她的衣着主要以红色色调为主,浑身散发着喜气(图一左上)。 探析胶州秧歌《扇妞》中“拧” “抻”的运用(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