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歌咏活动的中心从重庆转移到延安,解放区涌现出很多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新社会及新生活的作品,有些歌曲虽然仍以旧调加以填词,但是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歌词使原有曲调产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同时反映出解放区热火朝天积极抗战的特点。
三 、国统区的音乐生活
(一)四十年代国统区音乐生活
四十年代时,国统区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控制和歧视,几乎处于停带状态,但是,经过大批爱国音乐家的努力后,虽然常常受到国民政府的破坏和压制,而且还面临种种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国统区的音乐文化事业还是在艰难的一点点崎岖发展。
1.国民政府对抗日音乐运动的压制破坏
在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成立了各种名目的音乐机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全面控制文化宣传,国民政府还搞了很多音乐活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无非是为了同抗日救亡运动争取群众。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加强对群众抗日音乐运动的压制和迫害;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地到“大后方”的音乐家的笼络,想要全面控制国统区的音乐战线。
2.夹缝中的进步音乐
国民政府在统治区内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对抗日救亡音乐运动进行了干扰和控制,并带来了一时的困难,使响应抗日救亡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和动摇。面临国民党统治区音乐运动中所出现的上述复杂的情况,以李凌、赵沨为代表的国统区的进步音乐工作者,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于一九三九年成立了“新音乐社”,并于一九四零年一月公开出版《新音乐》月刊,争得了一个能够公开合法宣传革命音乐创作和理论,沟通各地抗日音乐运动的情况和经验的舆论阵地。
(二)国统区的音乐作品及特点
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西洋乐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也不乏有很多进步的音乐家。代表音乐家如马思聪,马思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音乐艺术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我国近代和现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乐曲声部间虽然颠来倒去,但始终保持很好的音程结合。听起来即统一又有变化。声部间节奏互相补充,互不干扰,此起彼伏,处处都在作曲家的控制之中。例如《思乡曲》,《思乡曲》是马思聪在广州教学时创作的作品,引用蒙古民歌为创作素材,反映了旧社会时,人们为了谋生而远离故土所表现的思乡情,马思聪用思乡作为主题,作品中多次变奏,然后又回归主题,是一部单三部曲式的作品,首先,如歌一样的行板,旋律跟原民歌相似,如泣如诉,音色凄凉优美,思乡之情非常浓烈;第二段,旋律缠绵,幽爱如歌,表现出思乡人的迷茫心情;第三段音乐旋律就变得轻快起来;第四段时乐曲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起来,象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第五段,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乐曲在不协和的小七和弦上结束,令人产生无穷的回,深切表达了身居海外的人们对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的思念之情。
国统区还有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抗战音乐,创作多以抒情歌曲为主,因为抗战初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爱国的音乐家不得不用曲折迂回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不过四十年代后,国民党的错误态度得到了纠正,使国统区的音乐出现了一些光明,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石林的《黎明大合唱》,林苗的《歌谣组曲》,唯民、叶子良的《天乌地黑》联唱,李凌的《南洋伯返唐山》组歌,以及马思聪的《抛锚》、《民主》大合唱等均以控诉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内容,都是民歌联唱类型的中型声乐作品,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积极积极参与抗战的愿望与决心。 抗战时期的音乐创作发展特点分析(4):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