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例:
歌剧《白毛女》作为革命时期产生的作品,在特殊时期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唱段,并且对之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其中,尤其以《扎红头绳》、《北风吹》这些唱段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很多前文提到的北方梆子的演绎手法,在现代歌剧中灌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让歌剧更具有表现力。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让歌剧《白毛女》产生了悠扬动听但是却又符合特殊时期阶级性的形式,再加上历次表演中具有雄厚表演功底的歌剧演员,让特殊时代的歌剧形象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喜好。
歌剧《白毛女》中的角色,往往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主人公喜儿。从歌剧创作的角度来说,喜儿为代表的歌剧说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流传甚广的《小白菜》有一定的关联。《白毛女》的原型《白毛仙姑》和《小白菜》同样都是在河北地区比较流传的故事,而《小白菜》力主表现的是一个饱受家庭虐待的孩子对母亲的哀念,虽然《小白菜》的唱词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其中乐曲在悠扬婉转中流露出的浓浓哀伤却让人心恸。歌剧《白毛女》在开场时候的音乐就能很明显看到《小白菜》中的乐曲元素,但同时也根据自身歌剧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改动,尤其是在乐曲的节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举例来说,《小白菜》在乐曲演奏的大多数时候以4/5拍为主,同时少量切换至3/4拍;而歌剧《白毛女》在开场部分音乐明显看出是以3/4拍为演奏形式,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让歌剧显得在婉转中与自身的主题相契合。[3]
同时,歌剧《白毛女》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捡麦根》和《十月飘雪》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目。尤其是在杨白劳在歌剧中出场的那一刻,《捡麦根》的曲子就悠悠的演奏起来。《捡麦根》作为一曲山西民间的秧歌,主要是在描绘农民捡麦根时候的劳作之情。用《捡麦根》这一曲来为杨白劳的出场作为烘托,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中,杨白劳是一个受尽地主压迫但是又始终老实本分守着规矩的农民形象。但是当歌剧进行到杨白劳面临饿肚子,面临自己的女儿受冻挨饿的现状时,歌剧的音乐就突兀的进行了转变。此时,歌剧中传来《十里风雪》那充满凄凉而又忧伤的曲调,这也让观众无疑为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命运感同身受。
(二)传统民族调式在歌剧中的运用
从大体上来看,歌剧《白毛女》与同时期歌剧作品较明显的不同是《白毛女》在音乐创作上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民族调式。民族调式的融合是与作者对于作品理解分不开的。我国民族代表调式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在此根底上发生的音阶统称为五声调式。中国的传统乐曲大多数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民族调式的运用更体现出这部作品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在表现上,性格韵上都和西方的大小调的创作形式截然不同并与其区别开来。歌剧里杨白劳和喜儿的很多唱段都是采用的民族调式,并成为一代经典为人物津津乐道。
喜儿的音乐主题引用了大量河北民歌曲调,并根据歌剧剧情的发展改编成《北风吹》、《进他家来几个月》、《刀杀我、斧砍我》、《哭爹》、《他们要杀我》等多个唱段。剧中喜儿和杨白劳共演的唱段《北方吹》来自于河北的民歌《小白菜》,该民歌就是七声商调式。《小白菜》是作为在北方较为流传的民歌,词曲中透露出的孩子在后娘虐待与不公平命运下苦苦挣扎的呐喊,让人闻者悲伤。歌剧《白毛女》中演唱者采用此种演唱方式,无疑在感染力和叙事性上有了突破,既突出了主人公喜儿在节日中的欢喜,也看得出她在欢喜之中的淡淡忧愁。而另一首《哭爹》中则运用了五声D徵调式,用悲凉的语调,表达出了喜儿哭爹的强烈哀痛之情。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艺术研究(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