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曲《长相思》是由作曲家王建民老先生以古诗词为写作背景进行创作的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古筝独奏乐曲,在筝曲创作领域中无论在演奏技巧或感情内涵上都颇显其重要的地位,倍受广大筝人的喜爱。本文通过古筝曲《长相思》的作品背景与演奏技法的分析,结合筝曲意境试分析在演奏时相应的心理变化,并对在古筝演奏中所要注意的心理状态进行简要阐释。35704
毕业论文关键字:古筝曲《长相思》 演奏技巧 心理状态
一、《长相思》的背景介绍
1、作者及作品简介
王建民,当代作曲家。他的音乐著作在各种比赛中有三十多首作品获奖,其中许多作品成为表演者们的的首选对象。其作品有着非常新颖的构架和具有想象力的思文,让他创作的所有古筝曲都非常有特点。曲中的技巧极大的为古筝的弹奏手法作了添加,创造出很多新的声音。
古筝曲《长相思》于20世纪末创作,在现代的古筝著作中出现的非常多的以古诗词为题材的筝乐作品的背景下,是王老先生按照李白的《长相思》创作而成;有传统筝曲的很多特色,全曲多处使用了古代歌曲、陕西民歌的音调,结合编创而来。其条理、规整的段落结构和流畅的线条等也是乐曲特征的体现。
2、古诗词《长相思》的意蕴浅析
全诗先由悠远的起兴铺陈,触近景而发秋思,引发长空望月的感叹;由上下天地间长天波澜隔云端的遥远,再到无法解脱的梦魂重阻、欲度关山之难的思愁,引发摧心肝之感叹。全诗由近及远、由微小到无限的空间描写,纵显涓涓流出、层层叠进的坦直俊快之感。
3、与诗句联系紧密的筝曲意境之阐述
引子部分是对第一句的意境谱写:起兴于两个排比乐句,短促强劲的三连音与低稳沉重的左手和弦重复交替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再由摇指及泛音的补充进入淡淡的忧思。
紧接着通过其呈示部分(细分为四个段落的单三部曲式)对诗句的进行阐述:第一段落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左手琴码左侧的刮奏进入营造了孤寂氛围来烘托右手忧伤淡雅的主旋律,非常直接的表达了思绪;第二段落摇指和滑音的加进思念之绪泉涌而出,犹如诗中“思欲绝”般的情感;第三段落回转主题,用双手泛音表现思念深邃空洞的情愫;最后第四段落中乐思的重复变化以及节奏、按滑的丰富都体现着思绪的辗转反侧。
承接而至的快板部分,则是对乐曲的情感及弹奏技巧和演奏能力的升华,是作者通过演奏技法的运用和音色音强和情绪的控制的层层逼近对乐曲丰富而淋漓尽致的感情和音乐表达的体现。
整体来看,乐曲与诗句的情绪推进是相近的,诗句由铺陈到近景的描述,再到人物、上下天地的推进,最后引发“摧心肝”的断肠之情;而乐曲则由深远的引子为铺垫,通过刮奏、摇指、按滑等巧层层变化推进,推动音乐内在张力和情感,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使这种“思欲绝”、“摧心肝”的情绪越来越分明。
二、筝曲演奏技巧的解决
1、双手泛音
它是一种很传统的演奏方法,就是在右手弹奏时,左手在此弦准确发音部位的1/2处一触就起,弹出较之高一个八度的音。
单手泛音的演奏难点
例1:《长相思》中的第二段慢板中间的一小部分:
它的难点在:首先,泛音的准确触碰。先选择并标记古筝弦的中心位置,用力快速找到,熟悉位置后,再反复练习,这个时候右手的弹与点应该是同时进行。若一触即空或发出哑泛音。则试着分开双手,由于弹拨的手指触动弦的中央越近所发出的音就更通亮、清脆。当然,这部分左手的旋律也极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起到承前顾后的作用,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欲扬先抑”注意声音的明暗变化,才能保证乐段过渡融洽,并充分饱满进行的内容表述。 古筝曲《长相思》的演奏和心理研究: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3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