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舞具是我国民间舞中普遍的艺术特征。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器乐类:如鼓、高跷、手板等,例山西《威风锣鼓》、满族《太平鼓舞》,陕西《安塞腰鼓》。生活用品类:如扇子、手绢、烟袋、伞等,这些道具不仅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舞蹈表演中作为象征增强了形象性,并且有着独特的意义,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感染力。神器类:大多都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演绎和宗教神话故事的阐述,如刀舞、剑舞、广东法杖舞《英歌》等,舞蹈古老而又声势浩大。由于舞蹈道具的使用具有普遍性,以至于各个民族都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形式:朝鲜族的“长鼓舞”、“假面舞”及“剑舞”;蒙古族的“顶碗舞”和“筷子舞”;苗族的“板凳舞”与“芦笙舞”;彝族的“烟盒舞”;汉族的“腰鼓舞”、“狮舞”、“龙舞”、“伞舞”、“扇舞”。
(二)汉族民间舞中使用扇子的重要性
扇子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舞蹈艺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它还是最常见的一种舞蹈道具。扇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背景,很多编舞者在舞蹈编排中也都使用扇子来表现舞蹈内涵,使其获得了极大地成功。尽管扇子是从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在生活之上。扇子作为舞蹈道具,极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在我国江西流传已久的采茶歌舞中,其使用的道具就是扇子,而表演中的扇子花、矮子步、单袖筒这“三绝”,更极其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由于这类歌舞来自人们的日常劳作,因而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有《钓拐》、《睄妹子》等等,将扇子运用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了扇子在采茶歌舞中的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扇子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情感在舞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扇舞作品中,扇子不仅能够作为延伸肢体的工具,又能将其当做抒发感情的载体,极大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观众感染力,给舞蹈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许多扇舞作品中看起来不显眼的扇子,只要充分利用它锦上添花的作用,就能使人物情感在舞蹈中得到极大发挥,使舞蹈更具有观众感染力,让舞蹈艺术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二、扇子在汉族民间舞中的运用
(一)胶州秧歌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在汉族民间舞蹈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胶州秧歌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比较重视,因而在表演中占主要地位的一般为女角。
在胶州秧歌的女性角色中,按照不同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可分为翠花、扇女和小嫚三类。“翠花”是中年妇女的形象,她使用的是8寸长的绿折扇,手拿方法有:攥扇、提扇、握扇、捏扇,舞起来泼751、节奏明快;“扇女”是农村小媳妇的形象,折扇的拿法是立扇,其动作收放自如,有种含苞欲放的感觉,体态轻盈、婀娜多姿,体现出尊老爱幼、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体现了胶州秧歌中最优美的舞蹈姿态;“小嫚”扮演的则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舞蹈中手持团扇表演,主要是推扇的动作,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通常以“扇不离胸半遮面”来形容她,形象的体现出少女的羞怯。
以《一片绿叶》为例,该作品采用胶州秧歌中的主要动作,并创新的加入了现代舞元素,使舞蹈不仅有着浓厚的民族特征还具有现代的气息,并且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特点。编创者用“扇子”来代表一片绿叶,运用了胶州秧歌中的“胸前抱扇”、“推扇”、“8字绕扇”等等一系列人扇结合的肢体语言,紧紧抓住“扭”和“拧”的肢体特征,把普通的一片娇嫩的树叶和一位柔美的女子完美融合,清晰地刻画了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5】(如图1)编舞者在作品的肢体力度范围上也增加了力量的对比,使肢体与扇子的结合运用的更为流畅,舞蹈中重复使用重心的倾倒转换和旋转,再加上肢体动作上的“抱扇”、“绕扇”和“划扇“等技巧,把女子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绿叶的飘荡表现的淋漓尽致。表演者多次将“绿叶”(扇子)高举和一系列的地面翻滚动作,把舞者和绿叶放大舒展,以一片绿叶而感悟人生,一个小小扇子在表演者的手中来回翻腾,使整个舞蹈的感情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浅谈扇子在汉族民间舞中的运用(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3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