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托嘎说音乐可以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因为音乐是在表达着人们最真实的情感。生活中的乌兰托嘎,无论何时何地,身边总是朋友众多,他们志同道合,情谊深挚,在事业上共勉,在生活中互助。从少年到今天,他一直是这样的真诚、善良、坚韧、自强,他是中国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一面旗帜。在家人的眼中,他是一个真诚、正直、正派,懂得爱、重情谊的男子汉。他淡泊名利,看重友情,有责任心,虽然才华出众,却总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长此以往,确实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人生格调,人性魅力,铸就了他音乐创作特有的气质和品位。
(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创作背景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应该说是乌兰托嘎先生声乐作品中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意义最为深刻、思想境界最为深远、流传最为广泛、最受听众欢迎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曲的成功问世,蕴含着长久积聚的一种激情与热望,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经历所沉淀出的生命的呐喊。它诞生的很巧合、很美妙,是乌兰托嘎、席慕容、德德玛三位民族艺术家的内心,共同震颤出的强烈的共鸣,它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它代表了无数草原儿女心灵的呼唤,是寻根的孩子们对故土痴痴的依恋、苦苦的思念。也许世界上没有一首歌有着如此无可比拟的磅礴气势,它的作者联结了海峡两岸,跨越了文学界与音乐界的际会;它的词缔结着一家两代、半个多世纪寻根的梦,它的曲萦绕着亿万中华民族子孙心灵的共鸣;它从最初一个人的吟唱到风靡高原、再到红遍大江南北,直至唱响文也纳金色大厅的艺术殿堂;它凝结着一个诗人与生俱来的梦、一个歌唱家穿透时空的灵感、一个作曲家淋漓酣畅的表达于一身;它融合了三位艺术家的泪水,更代表了海峡两岸世世代代渴望寻根、渴望拥抱故土的朴素情怀。
一首好听的歌曲,人们可能总是更容易记得它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很少有人会刻意的专注于歌词内容。在这里,我们却必须要谈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词的由来和词作者台湾作家席慕容女士。席慕容是台湾的蒙古族女诗人,席慕容的父母都是蒙古族王公贵族之后,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的蒙语名字是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河。席慕容1943年在抗战的烽火中出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随父母辗转于南京、上海和香港,50年代初定居台湾。先后就读于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60年代留学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职台湾新竹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科副教授。她的诗集作品大多表现爱情、人生、乡愁,写的很美,淡雅而剔透,抒情而灵动,饱含着对她说生命的挚爱真情。在台湾,席慕容的作品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80年代以后,她的诗开始在大陆出版流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在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海峡两岸隔绝了近半个世纪,做为蒙古族诗人,席慕容却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家乡、没有见到过草原,只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关于草原的信息,脑海中草原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模糊的画面影像。幼年的时候,父亲带她到公园,在一片大草坪上,她开心的说见到了草原,父亲告诉她,真正的草原在我们家乡乌兰察布,那里百花盛开、芳香四溢。母亲告诉她,在故乡的草原上,有一条西拉木伦河蜿蜒流淌、奔腾浩荡。憧憬和向往在她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深深的根基。1989年8月22日,是席慕容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年,两岸开放的大门打开了,席慕容在第一时间办好去大陆的手续,前往内蒙古探访父亲母亲的故乡,追寻自己遥远的高原之梦。在母亲的家乡,乡亲们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这位游子的归来,诗人第一次见到了魂牵梦绕的草原,第一次见到了母亲无数次向她述说的西拉木伦河。诗人当时跪倒在这片土地上,泪落如雨。在这次寻根之旅后,应内蒙古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女士之邀,席慕容编写了这首歌词,将以她为代表的被海峡所隔的一代草原儿女对故土的挚爱深情,真实、完整的表达了出来。歌词后被送至蒙古族优秀音乐家乌兰托嘎,乌兰托嘎看到这样的作品,如此的情怀,深深的被打动,他激动万分,饱含深情,在很短的时间里为歌词谱了曲,这首中国人表达寻根情感的伟大作品幸运的降生。 声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探析(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4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