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期间,黎英海在南京市委文工团任职,担任创作员,1950年—1952年相继在三所音乐艺术类学院任教,之后的十多年时间内,黎英海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担任学院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和作曲系副主任。在这里,有非常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这也为黎英海开展工作和创造理论成果营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黎英海获得了更多深入接触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在调式研究上,将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民歌,还包括戏曲、说唱、民间器乐等。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许多民歌编配,在创作、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黎英海也是收获颇多,是一个盛产期,他的学术成果在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先后编撰了多部名著,并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民歌小曲五十首》(1956)、《民歌独唱曲集》(1956)、《聂耳、冼星海独唱歌曲选》(1957)、《汉族调式及其和声》(1959)、《五声音调钢琴练指法》(1963)等,还创作了多部电影音乐。其中1959年出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不愧为中国音乐发展的转折点和奠基石,意义重大。他在积极探索和声民族化工作的同时,又对五声音调结合三度音程叠置和声的方法和以及相关的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归纳,可以说是成果累累。同时,黎英海在教学领域的成就也非常突出,并获得多项荣誉和光荣称号,还曾出席全国劳模国庆观礼团和全国文教群英会等。黎英海不仅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音乐事业中的作品广而丰富,影响巨大。
(二)黎英海艺术歌曲的创作历程
黎英海将发展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毕生的事业和奋斗目标,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音乐事业中,坚持将民族音乐研究放在第一位,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并做出重要的贡献。他在学生时代就对民族音乐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并涉足探索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恰如他在《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中所指出的,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学习民族多声部,在学习中国音乐史和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总结老一辈的创作经验,再结合创作实践渐渐有所感悟,积累了一些创作心得,也进行了一些创作实践,包括民歌改编、民歌编配钢琴伴奏等。他的观点是:应加强创造和发展大众喜爱民族形式,深受大众喜爱的多声部音乐同样也要朝着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上个世纪中期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和研究现状使他坚定了研究民族音乐的决心。他对在民间音乐创作中照搬西方传统调式和声手法的做法表示不认同,他表示将这些手法和观念硬套到民族旋律中,显得方枘圆凿,与民族音乐的风格不吻合。这种创作思想也一直被黎英海先生贯彻到其艺术歌曲创作的领域当中,当时有一些音乐家在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已开始关注民族音乐语言和风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黎英海便跻身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创作的行列。
黎英海先生的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是大家典范。从创作技法上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青主和黄自。青主的两首作品《我住长江头》和《大江东去》,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开创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先例。黄自以古代诗词为题材,谱写了《花非花》、《峨眉山月歌》、《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等曲,在这些艺术歌曲中,作曲家游刃有余的将他西洋化的创作技法用到了创作之中。 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地位(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5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