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插段Ⅳ(28-30小节)的上方两个声部采用间插段Ⅲ两个外声部的材料进行上行模进,而低声部则采用下行音阶级进八分音符做下行四度模进,调性在B大调上,这为间插段Ⅵ转入E大调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和声形成了两次上五度的进行(#F-#c;#g-#d),这从和声上体现出主题的特点。
间插段Ⅴ(30-32小节)是间插段Ⅱ的下四度重复,和声与对位关系也完全一样,这种间插段间相互呼应的结构在巴赫音乐中是常见的。32-34小节#g小调主题再次出现在男高音声部,女高和女中声部分别是对题2和对题1,低音声部是八分音符上行级进音阶与十六分音符下行级进音阶,这是整首赋格曲节奏最密集、音响最不协和的一段,情绪极为紧张,似乎在告诉我们,令人绝望的黑暗过后,阳光即将普照大地!这是巴赫的音乐中协和与不协和的对立统一,在这首作品中最好的体现。
间插段Ⅵ(34-37小节)仍然是对前面小节材料的延续,调性从#d小调转入B大调,再转入E大调,目的是为了流畅地把最后一次主题导入#c小调,分别形成了两次下行三度转调,之间又构成上行四度转调,这是非常好的和声进行,同时,高声部与次中声部隐藏着下行音阶旋律线,中声部与低声部隐藏着上行音阶旋律线,结合主题材料的变化与发展,利用严谨的对位手法,使音乐具有极好的方向性、规律性以及严密的逻辑关系。
通过间插段Ⅵ的自然导入,37小节的女高声部在下属调上最后一次出现了主题。在39小节转回#g小调,这已经是全曲的倒数第三小节,然而短短的三小节却极为自然地从下属调转入并巩固了主调,并在最后两小节完成了Ⅰ-Ⅳ-Ⅴ-Ⅰ的完满终止,完美的结束了全曲。
3 和声手法
3.1 主题中的和声进行
本曲主题长度为2小节,第一小节为#g小调,第二小节转到属调#d小调论文网,此时出现的尖锐的三全音 “ #g-×c” 就是转调的分界点,由此转入#d小调并预示着Ⅰ6 -Ⅳ-Ⅴ-Ⅰ的终止式的构成。主题材料使用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种节奏时值组成的上行与下行的级进旋律音程,和级进上行的重复音材料,这些级进提供了流畅的旋律线,主题(答题)从头至尾贯穿其中,使整首曲子充满着转调与离调。而半音化的和声使旋律色彩更加丰富,并由此形成Ⅰ-Ⅴ-Ⅳ-Ⅰ的调性特征,同时也预示着浪漫主义时期常用的复式变格进行,这种和声进行的风格庄严肃穆,宗教色彩浓厚,充分体现出巴赫对宗教的虔诚。
3.2 曲中使用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巴赫的音乐主要以调性功能的和声思维进行写作,而和声功能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和弦的调性功能属性,也就是下属、属、主和弦之间的关系。这首作品中,巴赫主要使用的和声功能进行主要有正格进行(T-D-T)、复式正格进行(T-S-D-T)、变格进行(T-S-T)(如第20小节的转调使用了Ⅵ6--Ⅰ46的变格进行),甚至隐藏着复式变格进行(T-D-S-T)。在和声进行中,巴赫使用了大量的Ⅱ6和弦却很少使用Ⅳ级和弦,这是本曲和弦使用的重要特点。另外七和弦的大量使用使赋格充满了不协和的音响。本曲主要使用的七和弦有Ⅴ7(大小七)、Ⅱ7(半减七)与Ⅶ7(减七和弦),其中减七和弦的大量使用使赋格充满戏剧性色彩。频繁的离调及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是本曲的又一重要特点,例如呈示部(谱例1)中第7-8小节调性由下属调转回主调时的连续的副属和弦离调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Ⅴ56--Ⅰ--Ⅶ-2/Ⅵ--Ⅵ6--Ⅴ56/Ⅴ--Ⅴ--Ⅴ6--Ⅵ6,最后属和弦到Ⅵ6和弦是本曲阻碍进行典型应用,此外本曲还有很多阻碍进行的运用,比如第22小节中的Ⅴ-Ⅱ6和第23小节中的Ⅴ7-Ⅵ,阻碍进行的运用赋予了和声更多的运动感,而非终止感。曲中还充分利用级进的旋律特点使用了很多经过性四六和弦,这使非常流畅的和声进行,例如15小节(谱例2),巴赫巧妙地利用了旋律线条的特点,把第四拍的Ⅰ6作为中介和弦(等#g小调Ⅳ6),使用了经过性Ⅰ46--Ⅶ43--Ⅶ7--Ⅰ的和声进行,极为自然的转入#g小调,又如19-20小节#c小调Ⅰ--Ⅴ46--Ⅰ6接#g小调Ⅳ6 --Ⅰ46--Ⅴ2等。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之BWV863 #g小调赋格中的和声手法与对位技巧(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5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