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析徐州柳琴戏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喝面叶》《大燕和小燕》(2)

时间:2020-10-02 19:43来源:毕业论文
2.2徐州地区柳琴戏起源与发展 徐州地区柳琴起源自拉魂腔。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从师承关系的角度来看,柳琴戏是从清朝传承而来,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2.2徐州地区柳琴戏起源与发展

徐州地区柳琴起源自“拉魂腔”。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从师承关系的角度来看,柳琴戏是从清朝传承而来,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2.2.1徐州柳琴戏表演形式的起源

    徐州柳琴起源自“拉魂腔”。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从师承关系的角度来看,柳琴戏是从清朝传承而来,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柳琴戏基本上在清朝乾隆年间产生并兴盛起来。追本溯源,我们发现,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脉络。肘鼓子、拉后腔、拉河腔、拉魂腔、柳琴戏变成了一个基本的谱系。其中,肘鼓子(咒鼓子)是肘悬小鼓拍击节奏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方式最初在清朝初年就已经产生,并在山东的临沂和郯城一带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当地的农民往往会敲单面狗皮九环鼓、专门替有灾害,这种职业尽管是有些迷信的,但是却很受人民的待见。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当时战乱四起,人们民不聊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读人们的灾祸,求得内心的片刻宁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传统意义上被认定为柳琴戏真正起源的一种说法。具体的表演方式是,施术者携画幅,挂于木棍,肘悬九环狗皮鼓,击锣,敲鼓,念咒,按画幅上的内容逐条演唱,击鼓而歌,边唱边扭,请神镇邪、开锁还愿、招魂敬鬼,被称为“肘鼓子”,又叫“姑娘腔”,实即巫婆“跳神”。由此,我们可以说,肘鼓子和拉魂腔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2.2.2徐州柳琴戏表演形式的嬗变

    徐州柳琴戏的一个重要变种就是跑坡。游食与“拉魂腔是要饭腔”合二为一,从一个人唱发展成有唱腔又有对白与表演的“对子戏”。曲调多是“娃娃”,称为“八句子”、“娃子”。《大燕和小燕》就属于这种形式。从表演的角度来说,柳琴戏的艺人们对于人物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一方面要求为了能够扮演人物上表达更多、呈现出情节更为复杂的故事,人物不断地换装。另一方面,艺人们又多深入到田间地头和集市中去,做一些“盘凳子”的演出方式。这些演出的场合中,艺人们赶演出形式非常简陋。既当演员,又当乐手,剧目情节简单无行当之分。拉魂腔长期以撂地摊的形式进行演出,发展缓慢,有的地方官府还以“淫词小调,有伤风化”为借口,加以禁绝,生存环境险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流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剧团,拉魂腔获得新生,1954年定名为柳琴戏。

2.2.3徐州柳琴戏的现状及其原因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徐州柳琴戏就开始步入了低谷。徐州柳琴戏之所以步入低谷,跟其他戏剧形式的没落一样,是有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存在的。一方面,艺术表演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由于现代传媒手段的匮乏和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人们对于戏曲等艺术表演有极强的吸引力,受众更倾向于聚在一起欣赏音乐的基本形式。然而,这种艺术表演的环境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异变。我们注意到,随着收音机、尤其是电视机等新兴媒体的产生,过去欣赏柳琴戏的受众被电视中的娱乐性极强的电视节目和戏曲节目所吸引,从而产生了注意力的转移。而艺术表演必须的舞台集市等传统平台也因为商业价值的怂恿,而逐渐被异化和边缘化,这样的结果是更多的人离开了原来的欣赏渠道。另一方面,商业化侵蚀了表演者、观众和整个的文化场域。我们注意到,与媒体经济相提并论的,是盛行的消费经济。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更为重视的是以金钱作为价值尺度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结果是,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而柳琴戏的表演者因为经济利益的趋势,而不得已离开了整个的表演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群体的进一步远离。总而言之,经过长时间的聚散离合的文化场域中,艺术和戏剧逐渐走向幕后,没落虽然痛心却是必然的。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浅析徐州柳琴戏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喝面叶》《大燕和小燕》(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6222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