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虞城的三五个人曾到永城县唱柳琴小戏,有马凤云、许金山等,当时就已经深受永城百姓的喜爱,其中的一些剧目广为流传,在群众中的传唱度也较高,拥有较深的群众基础。 1958年,河南省举办了第一届戏曲汇演,马风云凭借其独特的唱腔赢得了一致好评,连常香玉都说,柳琴戏唱腔别具一格,比较新鲜,认为它在省内是非常罕见的剧种,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于是她建议成立专门的柳琴剧团,为永城柳琴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至1985年之间是永城柳琴戏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群众为了买到看戏的票,争先恐后,各大剧院一到晚上就特别热闹。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柳琴戏渐渐被广大群众所认识接受,而这时的柳琴剧团为了适应群众欣赏的需要,艺人们在保持原来柳琴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胆吸收西部中原音乐的欢快激昂的特点,演唱形式多样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永城地方特点的“拉魂腔”。
1985年之后,全国上下的精神文化体制都需要进行改革,各种地方剧团的规模也随之减少,连部分文艺团体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永城柳琴戏也就很不幸地被纳入其中进行缩减,此后,发展速度也逐渐缓慢,而永城柳琴戏演员也仅剩下十几人。
(三)永城柳琴戏的现状研究
永城柳琴戏发展至今,经过多次的障碍,虽然很受欢迎,但未来却令人担忧。永城市文化部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柳琴戏进行扶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艺术形式的冲击碰撞,永城柳琴戏依然面临许多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剧团收入少、人才少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永城柳琴戏的未来发展和传承。[2]
1.资金投入少,设备老化
资金的匮乏、陈旧的设备致使剧团无法文持基本的演出,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各种链接也随之间断,直接导致了基础设施的老化、陈旧,柳琴戏的剧目逐渐减少,也就逐渐疏远了百姓,脱离了群众,其影响力也逐渐降低。只有加大投入,资金充裕,才能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2.剧团收入少,效益低
以往柳琴戏的演出经常是随处可见,但是现在却很少看到柳琴剧团下乡演出,群众基础逐渐薄弱,一旦缺少了观众,剧团演出也减少了许多,剧团的收益也会随之减少,各种设备的投入资金大于了实际的收益,最后就导致了永城柳琴剧团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戏剧人才少,缺乏良好的培训,出现断层现象
当永城柳琴戏的一些老艺人逐渐离开了舞台,他们的专业戏剧技能却不能完全传授给基础浅薄的年轻演员,这时候他们就缺少了对传统柳琴戏剧的认识与了解,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优秀的柳琴戏文化,同时更严重阻碍了永城柳琴戏的发展与创新。过去的人才培养机制显然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创作的戏剧也满足不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很容易出现人才的断层现象,不利于柳琴戏的发展与传承。
二、永城柳琴戏的代表人物及代表剧目
(一)况素真——永城柳琴戏的兴衰史
况素真是永城柳琴戏的伟大代表人物,只要说起永城柳琴戏,就必然要提到况素真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因为她的戏剧生涯就表示永城柳琴戏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萌芽到辉煌的过程,可以说,况素真与永城柳琴戏不能分割并紧密相连。她于1942年出生于永城城关镇,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永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4年在原县豫剧团任职,对工作兢兢业业,表现非常出色。1958年进入县柳琴剧团,担任多部柳琴戏的主角,如《沙家浜》、《女驸马》都是其任柳琴剧团团长时的代表作品。2002年退休。 永城柳琴戏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3):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