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中丝集团上海公司为例,浅谈国有企业业劳资关系
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旗下的分公司,是我国从事丝绸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原国民政府设在上海的中国蚕丝公司。自2000年起,公司已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人才结构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丝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600余人,其中集团公司本部职工70余人。离退休职工300余人。
中丝集团上海公司现有正式员工8人,聘用员工11人。通过在公司实习的这2个月,我发现了一些存在在这个典型的国企中的劳资关系的问题。通过下面的问卷调查,我初步了解了员工对公司劳资关系的认识。(见尾页)
中丝集团公司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劳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国企的劳企依附色彩,在劳资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也确实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其在劳资关系方面发生的变化更为显著。一是利益主体发生变化。公司改制前,企业与劳动者双方没有明确的聘用关系,劳动者既是企业的实际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虚拟所有者,两者的利益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企业改制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国家、企业、职工都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聘用合同制度从法律上奠定了劳资关系的基调,为企业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处理劳资关系打下了基础。在实习的期间,我询问了公司管理人事的张小姐有关于现在员工的福利条件,她在中丝做了将近20年,是看着公司慢慢改革的元老,她坦言,现在的福利条件与从前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现在如需加一份补充养老保险需要员工自己掏一部分的钱出来,与公司共同支付,而这在企业改制之前是不需要的。二是劳动者地位发生变化,劳动者开始主动加入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为公平合理地处理劳资关系创造了契机。改制前劳动者既是劳动的提供者又是资本的主人,劳动者被企业所有者的虚拟定位所缚而不得不长期依附于企业,很少有流动等情况的发生,一次就业几乎等于终生就业;改制后,劳动者不再拥有虚拟的资本权益,在法律上与资方是一种雇佣关系、契约关系,劳资契约可以被双方随时打破,而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形成,又为双方打破既有的聘用关系减轻了阻力。劳动者为自己争取合法利益的压力增大,动力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里相互依赖,相互平等的旧有劳动关系状态被打破,公权力正在从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中退出,市场化的劳资关系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企业与职工的劳资关系己经发生重大转变。张小姐说,从前像中丝这样的国有企业的业务额都是国家统一分配的,但是这几十年来,因为市场化的关系,公司的业务更多的是由业务员自己去找的。这样既加大了风险,但是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多利润的可能。但是,中丝关系仍然带有许多国有色彩,相对于市场化的非公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于非公企业的“劳动壁垒”。总体上说,国有企业劳资关系体现出过渡性和复杂性,既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中丝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两个人的实习,我总结了一些这个典型的国企在员工福利及劳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集体谈判制度还未完全建立 集体谈判制度作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项基本劳动制度在中丝中还远未建立和完善,原因是谈判的主体一方即企业工会从人事、经费等方面都依赖于股东和经营者,不具备独立的谈判地位,而作为另一方的经营者对此又态度模糊。因此,中丝的劳资关系还只是个人劳资关系,还未进入集体劳资关系阶段。 发达国家和谐劳动关系发展及其启示+文献综述(5):http://www.751com.cn/fanwen/lunwen_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