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率分析法的文献综述1928年,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一书中,华尔与邓宁首次提出综合比率分析,后来被世人称之为“华尔分析模式”,在国际财务分析实践中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此同时,修马兹学派与吉尔曼学派,相继提出经营分析理论、趋势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1-2]。耿莉萍(2008)认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为流动比率,该指标说明了每单位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做偿付担保。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当流动比率为200%时较为适当[3-5]。施国柱(2008)认为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是速动比率,一般来讲,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再与流动负债进行对比,正常的速动比率认为是1,短期偿债能力偏低的,其速动比率低于1[3-5]。谢春兆(2009)认为不能把比率分析孤立起来,也不能纯粹的把其中的计算当做目的,分析企业的经营的状况应该要借助比率分析法,将各个相关的比率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找寻它们的内在关系[6]。51350
杜邦分析法的文献综述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于杜邦分析体系,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首先,王旻(1999)认为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本质是因素分析,并将 “权益净利率=权益乘数×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调整为其基本结构,通过改变乘积中因素的排序,杜邦分析体系较原来的相比有所改进[7]。之后,郑洪帖(2001)认为只有引入现金流分析,作为综合分析体系的杜邦财务分析法才会更全面。他先是使用资产收益率、资产现金回收率和现金债务总额三项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又作为第一人,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尝试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但并未作深入研究,仅是一个初步的探讨[8]。
蒋明宣(2002)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了增值表财务分析,使得企业在分析权益报酬率的影响因素时考虑了债权人、投资者、职工、政府、以及企业所得率等因素;不仅分析了企业的增值额分配,同时也分析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8]。再之后,胡文献,王超和金式容(2004)在前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论文网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和管理会计数据,构建了新型的杜邦体系,并将每股收益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同时,他们用此新型体系初步探讨了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实施应用的可能性[9-10]。而孙凤、李静(2007)同样引入现金流量指标及每股净资产,并且也把每股收益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初步探讨了上市公司运用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所具有的一些问题[8]。张华伦,高洁(2008) 引入自由现金流量,在传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构架不变的基础上,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改进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11]。后来,赖红(2011)又认为权益净利率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对该指标进行逐层分解,发现其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多项财务比率指标相乘得到的,以此来全面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2]。
以上学者将比率分析法和杜邦分析法进行了研究,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们通过对财务指标与其内在关系的深度探索挖掘,对比率分析和杜邦分析两种方法的解释越来越透彻。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就财务指标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全面的绩效评价。
[1]Eugene F. Brgham, Louis C.Gapensk.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The Dryden Press.1997
[2]Sharp, W. F.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 Journal of Finance, September 1964 比率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fanwen/lunwen_5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