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虽然久仰胡适大名,但未曾读过他的什么文章,更不用说去了解他的思想见识,直至昨日孟先生的讲座介绍,勾起我的一些小小的思考与共鸣。其中关于全盘西化的真正意图的理解,关于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抉择,关于学者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气概,无不引人沉思,虽然,胡一生自由不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人不惑于人,但其言是否又是另一种惑呢?这本不好说,毕竟均是一家之言,但其引起思考的本质却是确确实实不可置疑的,我在此也不过说说自己的体验与理解,至于是是非非,尚由读者思索。
首先简单介绍其全盘西化之真正意图,身边并无相关文字,无所参考,其大意应该是不会错的,他所谓的全盘西化,意在鼓励时人充分向西方学习,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般,但是要来的彻底,来的猛烈,不要有丝毫的犹豫,而这看似极端激进的言论背后隐藏的是他对于文化惰性的深刻理解,任何文化都有一种惰性,一种保持其原有状态的性质,而这种惰性注定全盘西化的结果会是折衷的结果,调和的结果,亦好比一个人定目标,定下一个目标后,往往所达到的结果会比预期的要差些,这是人的惰性,所以才有要存远志的说法,倘若从一开始便要折衷,要调和,那最后的结果便会凝滞不前原地踏步无所改变。我暗自揣测,他是对于中国文化之惰性深有体会的,对于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是颇有研究的,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涉及到文化交流碰撞中的选择,究竟是充分开放地学习,还是固守本土文化,保护其纯洁性与延续性,使其不得消亡呢?
在文化与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文化的碰撞究竟是以什么为单位的呢?答案很显然,虽然每个人都是某个文化群体中的一部分,真正参与文化交流碰撞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个人,但每个人所拥有的不可能是全文化,而是所有人组成的文化群体在文化交流碰撞中显示出差别,一个人文化的消亡与产生可能会对整个文化群体产生根本性地影响,但其影响必须是在整个文化群体中所体现的论文网,一个人的进步发展不代表该文化的进步发展,尽管他可以通过影响整个群体来达到。看到这里是否觉得很熟悉?没错,文化的碰撞交流就像生物进化一般,都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而是以群体(种群)进行,一种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就好比一个种群中发生突变,虽然外部条件完全一样,但就像生物界中某些个体会发生变异而其他却依旧保持原来状态一样,虽然有另外一种文化的入侵,仍旧只会有一部分人受到该文化的影响,而其他不变,即便如此,那些被影响的人也不过是发生变异,仍旧保持着原来的绝大部分文化,而其影响也并非便是激变的,而是积累的,同样有好有坏,同样坏的会被剔除,好的会被吸收。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文化与自然进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其中也又有一个问题,就像稀有生物容易灭绝需要保护一样,对于一个稀有的文化群体同样需要保护,就像某些濒临消亡的文字语言或者人种,这样的文化群体是不可能在去受到大的文化群体的入侵的,因为其实在太过于脆弱,稍微强势的文化就可能导致其灭亡,问题就在于,究竟怎么样的文化需要固守保护折衷调和,什么样的文化需要充分交流充分学习?这便是我们一直所面临的文化抉择问题。只有深刻认识两种文化的特点内涵才可能对此做出抉择,我揣测在当时适之先生看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至少应当是对等的两种文化,甚至于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自信,他才敢于给出这样的鼓励,要充分学习,充分吸收,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文化群体,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绝非西方文化的入侵就会导致消亡的,恰恰相反,在经过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之后,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生机,两种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优秀的东西自然会保存下去,而其糟粕自然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中被淘尽。 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现代学者的选择听后感心得体会:http://www.751com.cn/fanwen/lunwen_6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