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测算,到21世纪30年代,上海60岁以上需要部分护理的老人将达到近35万,需要完全护理的也达到11万人以上,情形非常严峻。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届时会给个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况且,这些数据还是根据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推算的,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还将增多,老年人口中需要护理的人口比例还可能上升,医疗保险用于老年护理的费用也相当可观。同时,由于老年护理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所花费的人力也较多,费用难以控制。因此,有必要开展护理保险,使护理与医疗分离,在老年医疗保险之外,建立独立的护理保险制度。在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时,除了医疗保险,还应当注意发挥社会、家庭各方面的作用,分解因老年护理费用上升而对医疗保险基金产生的压力。由于目前我国尚未达到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因此,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越早实施,其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压力的作用也就越明显。
目前,上海为适应老年护理需求,正统筹考虑,在完善与老年护理相关的医保支付办法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德国、日本、新加坡已经实行了护理保险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它们的方法设计护理保险方案。初步想法是,一是系统设计。将现行的老年护理医院、社区家庭病床中的老年护理项目、养老机构中的老年护理服务、居家养老中的老年护理需求统一纳入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二是建立老年护理评估机构,制订相关标准,对有护理申请的老人,按健康状况、年龄等因素进行评估分级,分别实行机构护理与居家护理。三是实行市场化的运作,通过合理竞争提高老年家居护理的质量,降低成本。四是探索劳务储蓄办法,试行年轻时提供护理服务,实行劳务储蓄,年老时按实际劳务储蓄时间享受相应的护理服务。五是分步实施,先从80岁以上老人起步,总结经验、完善办法、逐步推进。
(2)积极引导,适时延长退休年龄
首先我们要认识这样一个现实,由于是“未富先老”,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到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作,因此,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更容易被引起关注,而其正面效应则往往被忽视。经研究表明,在健康老龄化的前提下,个人寿命的延长与文持个人劳动能力的延续是呈同步发展的。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期望寿命的延长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便是老龄化的正面效应之一。
法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2001年出版的一份报告认为,“老龄的起始点正在逐渐提高,从 1930年男性60岁,女性65岁,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男性71岁,女性77岁。”根据这一定义,“老年人”在法国全体人口中的比例则从1980年的1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的7%。迄今为止,老龄化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无力使社会经济结构适应这些变化需求,而不仅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增涨。同时,从低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及工作意愿而言,绝大多数的人员完全能够也愿意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而且,国际上一般也均以65岁作为退休年龄,大于我国目前男性60岁,女性50岁的退休年龄。
因此,为分流养老、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成为社会保障界的共识。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引导低龄老人继续工作,适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既可增加医疗保险缴费人群,又可延缓退休人员增速,缓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的压力。考虑到我国职工的职退现状,可以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目前应在保证一般职工就业率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女性职工退休年龄,使之与男性职工保持一致。郑功成说,“延长退休年龄不是一步到位,而应该小步缓进。”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9):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