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人们快乐的心理体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就兴起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随着社会各界对主观幸福感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群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虽然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众多,但对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Bradbum(1969)从内在情绪体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界定,并提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文度相对的两端,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纬度。他认为,积极情感低并不一定意着消极情感高,要提高幸福感,既要增加积极情感,又要减少消极情感 。②Mogerg指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具有相同的意义,认为个人的成功归功于个体在某种环境中的优势,指个体有能力克服逆境、消除压抑紧张、完成个人目标。③Andrews和Withey(1976)认为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文度,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④Veenhoven(1984)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即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⑤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含了认知成份(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以及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与情感成份(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
此研究中,我们采用Diener的观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幸福感的测量研究兴起。学者运用多种测量工具从不同角度进行幸福感的测量。Neugarten (1961) 等编制了较早的生活满意感量表——生活满意感指数(Life Satisfaction Index,LSI)。该量表涉及到生活热情,毅力,所达到目标与期望目标的一致程度,身体、心理、社会方面良好的自我概念,愉快乐观的心理品质等文度。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Cantril 编制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Self-anchoringScale,SAS),要求人们依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当前、五年前、以及五年后预期的生活满意程度进行等级评价。20 世纪 70 年代,Campbell 等采用了一组快乐感总体评定和 13 道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的测试题进行生活质量方面的调查。70年代,Andrewsand Withey 等编制了人面测验等多种形式的 SWB 量表。8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者尝试构建多项目(mufti-item)总体满意感量表。Diener(1993) 等人在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多项目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General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GSWLS),该量表共有5个项目,采用七级计分法对被试者的生活满意程度以及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接近程度进行总体判断和评价。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国内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我国的早期研究集中于老年人的研究,包括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主观幸福感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代表性的作者有:胡君辰(1988)、郭晋武(1997)、许淑莲(1993)、刘仁刚和龚耀(2000)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其他人群的幸福感研究也逐渐展开了,如学生、儿童、教师、企业员工、城市居民等。段建华(1996)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S);李靖、赵郁金(2000)对Campbell 幸福感量表进行了修改;程灶火等(1998)编制了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量表;黄丽、杨迁忠、季忠民(2003)修订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PNAS);王极盛等人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构成的研究,并自编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为了正性情感、学业满意感、家庭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教师满意感、自我满意感、生活条件满意感几个文度组成 ;邢占军(2002)提出体验论幸福的观点,并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还有对于青年人的研究如黄立清(2004)的《我国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初步研究》。 员工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