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安置,并非仅仅指居住上的安置,而是包括了生活上的安置,生活是一个很广泛的词,当然也就涉及到经济、医疗、照料等等。因此,拆迁过程中老年人的生活适应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城中的必然难题,而这一难题,不仅仅单纯的呼吁便可解决的,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共同思考,认真对待。 早在1999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
二、文献回顾
(一) “拆迁老年户移居”的缘起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对城市周边土地的吞并式、全盘式的。拆迁老年户包含了“拆迁”和“老年”两个概念,按照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大多数学者的界定都是拆迁户,通常指在国有土地上征收个人房屋,而需要拆迁房屋的主人所在家庭;征收集体的土地上房屋需要拆迁时,指被征收房屋的农户,如齐明珠的《老年人口迁移、保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加老年人省际迁移的比较研究》 。而在李松柏的《老年人的需求及其社会支持分析》 中,通过分析老年需求的多层次、多方面,强调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遇到土地资源整合,农村老年群体不得不应对社会变迁,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在《老年社会学》 中进一步强调老人面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改变要重新适应和调整即社区支持与老人照顾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仅是那些一直以来都准备积极入城的农民,还居住着那些已适应农村生活、依赖农村生活而不想甚至不愿入城的农民,更是把那些缺乏适应新环境基本能力的小孩和已丧失社会适应能力的老人带入城镇。松江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大县之一,也是上海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区区域面积604.78平方公里,2000年年末耕地面积41.75万亩。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结果显示:全区登记的常住人口64.12万人,其中松江户籍农业人口307181人,比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389436人减少21.12%,占登记总人口的47.9%,占松江户籍登记总人口的61.75%。 在S社区的调查中,我发现拆迁户老人原来的活动空间主要在农村,通过共同务农邻里之间互动较强、生活与活动空间相对广阔,然而到了城镇中老年人大多不习惯城里公寓式的建筑生活,他们觉得在城里生活压抑、孤单、缺乏交流的渠道,生活圈子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同时对于文化的融入,就乡土意识、交往的封闭性和群体认同感等方面社会心理因素都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区。
(二) 对“拆迁老年户移居”研究的必要性
1、 老年户拆迁问题引发社区重置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相继出台了农转工和农转居两种安置方式。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后, 按土地市场价值给予补偿的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更需符合时代的要求。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成就,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挑战。从乡-城迁移理论模型的模式来看,失地老年户要经历从农村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城市正规部门的转化。另一方面,尽管拆迁户已经完全或部分消除了户籍制度的障碍, 但隐藏在制度后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公民基本权利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而老年人增加社会与经济压力,亦可以成为社会的人力资源甚至推动经济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生活的适应性与挑战(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