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移居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对老人友善的生活环境或社区,老人不是问题,歧视和对老人有偏见是现时社会的大问题。如《老年学与老人工作面面观》和《台湾老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从中我们能够先掌握社会老年学的内容、老人的心理、健康、疾病、社会支援系统、社会政策等基础理论,以拆迁户为特殊对象,了解他们的个别需求。他们这一代的老人都经历过贫困时期,在银色的头发和皱纹之间,我们看到老人对家庭、社会所作的贡献,没有他们的坚持、刻苦、辛勤的劳动就没有今天的这一代。
2、城市社区老年对象城市适应性为何不良?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转型,我们已从礼俗社会转变为法制社会,城镇化规模的壮大,城市人绝大部分是陌生人,而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以事为本”,然而其原因为何?目前,拆迁户老年安置补偿、安置模式和市民化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积极灵活地支持他们,设计创意革新的系统和环境去文持和保障他们晚年有优质的生活让他们继续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资源和智慧。起先部分学者在拆迁户安置模式方面研究颇多,在理论上探讨了各类安置模式优缺点,常见的安置模式有“土地换保障冶”、“留地安置冶”、“住房安置冶”、“多途径结合安置冶”、“就业安置冶”等,并对各种安置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再次,拆迁户市民化、城市生活适应等问题的研究也开始兴起。然而老年对象本就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他们本身适应固定地点的简单化生活,拆迁后需要他们对新生活、新环境的重新认识,然而地域性的差异大多使他们很难融入新的生活体系中,他们更多的是盼望一份简单、熟悉化的养老环境。上述研究在拆迁户迁移决策、安置模式及其市民化方面都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而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从生活适应性、自我评价、社会交往等方面深入研究老年人内心的实际需求,从而形成新的互助、友爱的社区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区新氛围。
(三) 拆迁老年户移居存在的问题
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地域,拆迁老年户对其是既芥蒂又渴望融入,他们渴望一份简单化、安逸的养老生活,对城市化所构建的新环境是欢喜的,与此同时对陌生环境的融入又是存在距离感,双重矛盾心理使他们与环境、与人的交流出现断裂、断层。而“代沟”现象的存在,新老两代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差异。
1、 地域空间变化
目前,松江地区的拆迁老年户已陆续搬进了由政府集资建设的社区住房中,他们离开了原来自己建造的家园,搬进了新的安置小区,实现了地域空间的转移。与原来农民主动进入城市实现地域空间的跨度变化不一样,此地域空间的转移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措施,但对于这类特殊群体——老年人,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许多人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在李松柏的《老年人的需求及其社会支持分析》中指出:老年人常会渴望家庭的温暖和与家人的交流,需要与朋友进行沟通,这些都是老年人渴望适合他们的社交活动。 如在我们的调查访谈中,很多老年户表示他们宁愿回到自己原来的自住房,一种习惯性的生活会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2、 身份变化
该时期拆迁老年户大多是50—60年代,保持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是那个时期的特征。农民是那个时期的主要人口对象,城市化使拆迁老年户由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事实上,他们的市民化转变不仅需要表现在农村户口上的外在变化,同时还需要伴随着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的转变过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市民化尚待时日,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也是最终的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生活的适应性与挑战(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