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研究
对于政府等公共管理的机构和部门的绩效考核,为达到全面客观的要求,一般应当包含考核对象的方方面面,大致可分为行为过程本身(对应行为绩效)和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结果(对应结果绩效)[3]。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4];项目实施的结果和项目实施的过程行为的绩效总和[5]。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农地整治项目绩效体现在:在农地整治活动的行为发生过程当中与项目最终产出结果当中,项目开展是否足够经济、是否足够公平、是否足够有效这一系列指标的综合,是农地整治这项综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相对于既定目标的距离是否足够小,更进一步讲,这种距离的衡量不仅仅是体现在工程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不止局限于生产率、效益产量这些指标,还体现在项目主体对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性以及项目取得的社会满意程度。
国外学者鉴于农地整治对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改善乡村环境等方面的显著益处,认为农地整治是农村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工具[6]。学者们主要从项目产出结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变化大小,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出发,重点关注了工程结果质量的好坏,研究的地域涉及德、法、英等国家[7,8]。具体来说,关于经济效益研究,有学者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农地整治在农田田块归并方面产生的显著作用与农业生产经济产出增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9];关于社会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土地整治对农村地区的人口变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权分配等方面的影响而展开的[10,11]。关于生态效益研究,国外学者的评价指标主要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景观格局等方面[12,13]。
在农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方法的选取中,国外学者多采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展开农地整治项目结果评价,以经济学方法为基础,采用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将项目经过贴现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农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对整个项目所带来的经济影响[14]。有学者则从生态景观方面入手,结合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等学科体系对项目开展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评,具体应用技术集中在GIS分析领域[15]。
国内多数学者在农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指标的构建中,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这一传统的三大宏观方向出发,少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将视角拓宽至项目行动过程,关注了项目治理、项目管理、项目设计等方面的考评。在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探讨中,主要有项目成本、收益、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16]。关于生态效益评价,已有成果主要是对农地整治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或景观格局与功能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对农地整治带来的生态收益和生态损失进行考评[17]。
随着对项目产出带来的结果影响的研究逐渐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项目过程绩效对项目总绩效的影响,有学者结合项目的不同阶段和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结果评价。有学者意识到农地整治的项目阶段大致可分为前(前期开展)、中(建设期)、后(竣工运营)三个阶段,其总体绩效的测度范围也相应地应当包含这些阶段 [18]。随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实施者的行为过程与实施结果相结合,从计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预算执行的及时准确性、管理监督的公正规范性、工程质量的可靠稳定性这几个方面考虑,并选取了相关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有效地为农地整治绩效考评系统输入了新鲜血液[20]。 农户视角下农地整治项目绩效研究(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