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界,学者们逐渐把“新生代农民工”当做热点研究对象,国内外的学者在此研究范围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众多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目前相关的研究大多紧随“返乡创业”的潮流,但是“返乡”并非只是农民工选择创业的唯一途径,仍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务工本地创业或者去更发达的异地创业;另一方面,已有实证研究大多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多从主观角度来选取自变量,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注重研究视角的拓展,继续深化对该群体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作为目前我国庞大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的将来的进步与发展都具有关键作用。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3全国农民工的总人数约为2. 69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46.6%,几乎达到半数[1]。王春光第一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定义,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年龄在 25 岁左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务工的,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社会阅历和务工经历上有明显的差别。相关学者对其界定也较多,但大都以年龄作为界定标准[2]。比如刘美玉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界定为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城市中打拼的户籍为农村的人员。这其中还包括在父辈在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工,他们虽然在城市环境下出生或成长,但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村[3]。
经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定义为:第一在年龄方面,他们是年龄在37岁以下的年轻一代的农民;第二在职业方面,他们主要从事低技能要求的体力或者半体力非农业生产的外出务工经商者;第三在社会身份方面,上一辈是农民或者农民工,他们为拥有农村户籍的农民。
(二)关于创业意愿概念的定义
Bird把创业意愿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对创业行为进行预测进而引导创业者采取行动来完成既定的目标[4]。Krueger认为创业意愿是一种潜在创业者选择创业与否的主观态度,它既包括人们与创业者的特点与品质的相像程度,也包括对创业态度和能力的普遍描述[5]。基于以上研究,Thompson在提出了“创业意愿有助于人们去研究开办新的公司、企业并且降低了排斥的可能性,这种特征将个体具有创业意愿与具有创业特质区分开来[6]。归纳上述的观点,本研究将创业意愿界定为,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因素的情况下,潜在创业者对于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立场,并且预测其创业行为。
(三)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前身是Ajzen和Fishbein在1973年提出的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 TRA)。TPB认为,行为态度(behavioral attitude)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直接作用于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而行为意向则直接决定实际行为[7]。但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非全部出自本意,而是处在控制之下,所以TRA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因此他增加了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将TRA予以扩充完善,由此产生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1) 在充分的实际控制条件下,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行为直接由行为意向决定,除此之外还受执行行为的自身特质、机会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2)准确的感知行为控制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见图1中的虚线),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与否直接决定了预测的准确性大小;(3)行为意向的3个决定性变量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当个体的态度越积极、重要朋友或者家人的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其行为意向就越大;(4)在一定的情况下只有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个体获取,称为突出信念,包括了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等;(5)所有控制因素首先通过影响行为信念、规范信念、控制信念;接着对个体的三个层面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其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者既彼此联系又有独立的区别 [8]。图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图(结构图主要部分)。 计划行为理论TPB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