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旅游凝视理论的研究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缺乏动态的客观解释能力。因此,以色列学者达亚•毛茨(2006)提出“当地人凝视”和“双向凝视”的概念,并重点考察了当地人凝视和游客凝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产生何种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凝视理论[5]。麦克奈尔(2001)引用拉康的哲学思想,指出厄里游客凝视的不足,从而提出“隐性凝视”的概念[6]。人类学家吉莱斯皮(2006)通过观察游客和印度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重点描述了当地居民的反向凝视行为对游客的影响[7]。荷洛威(2011)通过对游牧民族和偏远澳大利亚地区的居民进行访谈,提出了“游客间凝视”的概念[8]。胡泽黎(2009)借鉴凝视理论分析了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弱化的原因[9]。杜聪贤(2011)借助“旅游凝视”理论解释民俗文化变迁的机理,阐述“凝视”和文化变迁的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俗文化保护的新思路[10]。
1.3 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定义
对于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定义,国内各学者各有看法。国内各学者把旅游主体的行为主要分为非道德行为、道德弱化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这三大类。刘丽莉(2014)根据国外社会将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总结为“七宗罪”将它们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性质归类,分为失德型不文明行为、违规型不文明行为、疏离型不文明行为[9]。其中,失德型不文明行为是指公民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原则而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违规型不文明行为是指违反了当地的社会规章制度和法律等而被标为不文明行为;疏离型不文明行为是指旅游者因不同的民俗文化而表现出一些冒犯行为。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性质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近期,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游客不文明行为”定义为“旅游活动中因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活动等而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而本文所指的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指游客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
2 从旅游凝视的角度分析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2.1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在旅行途中,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一直存在,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幼童街头解决生理需要这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旅游动机是由旅游者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当我国游客因找不到厕所而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下,他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不良的旅游动机,而这种旅游动机一旦支配旅游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游客旅行进入陌生的地方势必会以不同于日常世界的社会身份出现,也就是厄里所说的“匿名性”,就是每个人的身份都是游客,不知姓名与社会身份。当游客处于这种状态下,他们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有认识的发现他不文明行为的一面。例如各大海滩和旅游景点人潮退去之后经常会出现遍地的垃圾,这就是匿名性所导致的道德危机。
旅游者选择外出旅游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身心的愉悦和凝视不同的风景。旅游者通过凝视别的事物而反映出相应的旅游动机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在获得愉悦、怀旧、刺激等旅游体验时,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行为的约束,同时也会减弱对自己的道德约束。例如我国游客在法国薰衣草地为了抢拍照位置互殴。游客通过凝视所反映出的旅游动机是观赏独特的景观,以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但是游客却过于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忽视了自身的行为。还有一些游客为了寻求刺激会故意破坏环境,通过破换景观和环境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影响。 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