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影视业的产业链的畸形发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指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影视业的子类产业很多,产业链也各有不同,但都存在限制原创力提高的因素。以电影产业为例,电影产业链是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的整体链条的统称,它反映的是电影工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 我国影视业的企业运作机过程中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即影视产品链条的上游制片环节、下游放映环节以及中间发行环节的比例失调,按照制作影视产品的初衷,应该是两头大而中间小的发展规律,而现在恰恰相反,这和我国影视机构的运行机制息息相关。制片位于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它是整个电影产业链形成的基础,电影产业内在的竞争力源于电影的魅力,我们在消费电影时,不仅仅在消费影片,还在消费电影产品以及电影产品中潜在的文化,但影片才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重宣传、轻创作是我国国内影视机构共有的问题,他们认为炒作、宣传轰炸才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垫脚石,但却忽略了制片环节的质量,这就造成了我国缺乏优秀的原创影视作品的局面。同时,我国的拍摄基地的选取雷同,也是制片环节薄弱的原因之一。现在国内的超过三分之二的古装片都是在横店影视基地拍摄,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制片环节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抉择。在发行环节,我国主要的电影发行商中影、华夏、博纳、华谊、光线五家,就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5%,每年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很多,但是能发行上映的却不多限制了优秀的原创作品的发行。在放映环节,我国拥有39条放映院线和几千家影院。一部影片的国内票房分账体系,影院以及院线可以分到票房的50%,造成了市场的诸多主体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削减成本,提高影院自身的竞争力,吸引观众、扩大规模,实现降低整个产业链资金回笼的风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都反应出影视业产业链中的畸形问题,导致了原创力不足的这个局面。
第二,影视制作单位融资渠道单一,单一性质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文化背景,限制了一些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向,作为市场主体的影视机构没有充足的运作资金。国有的影视事业单位主要靠国家的资金支持,所做的影视作品的不免会有意识形态的选择性在里面,这会限制了一些编剧的思想探索领域和作品的题材的选取,并且不计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文化资源;而经营性的影视企业,民间资本数额有限。“制片”是电影企业的核心,而资金瓶颈又是制约中国电影集团化整合与发展的关键。从电影产业来看,2010年,投资2500万元的《惊情》全国票房收入仅10万元,投入500万的《米香》票房不到10万元,《异空危情》投资高达3000万元,票房仅150万;投资过亿的26部大片中,盈利的不过10部。如此现状,让众多社会资本在电影产业面前望而却步,没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影视作品的质量的提升就没有得到保障。
第三,从我国各个影视企业之间的经营合作运作机制来看,由于农村和城市、内地和沿海的影视文化差距造成的地方性的影视创作能力差距比较大,全国就没有形成影视集团化的运作方式。鉴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实力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这就呈现出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造成的文化差异。沿海地区,虽说经济发达,先进文化繁荣,影视作品集科技、文化、经济为一体,但是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严重,影视制作都带有一定的城市气息和现代的社会风气,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原创开发利用率不高;相对于沿海地区,我国的内陆地区虽然经济不发达,却是影视文化资源的重要供给。如果我国的影视业未来发展不能以集团化的方式运行,就不能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不能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深度。如云南的文化资源,如果没有现代的影视创作团体来对文化资源的分析和探索,那它永远停留在旅游资源的层面,并不能达到产业化的影视业所能产生的传播效应。因此,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才是提升原创力的途径。 提升影视业原创力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