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信息化概述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梅卓中夫在《信息产业论》首次提出“信息化”这一概念,并将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社会命名为“信息化社会”。由于这个概念的延伸十分广阔,不同的领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故此只能在与本文最相关的程度上做简单总结。依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说法,“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使用信息资源,加快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因此,充分开发信息资源、积极促进信息交流是“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重要平台的图书馆,信息化的进步已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述
1954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与实践》最早提出“人力资源”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员工天然拥有而且自主使用支配的、协调力、融合力、判断力和想象力”。目前关于这一理论,学术界尚未取得权威的认定,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是:“人力资源是在某些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力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以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道德素质等” 。具体的来讲,人力资源指的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个人。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界定,著名学者付立宏提出:“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在职人员的总和,或者说为图书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从事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工作人员的总和” 。笼统的来说。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图书馆馆员。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能动性、时效性、可替代性、可控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高校图书馆的的人力资源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那么何谓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一书中定义为:“何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资源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具体有效的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 而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模式,以提高全体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事业心,最大程度地发挥图书馆所有资源的价值,并科学有效地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对文献信息采集的多种需求。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和调配、人力资源的职能设计和岗位分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等。具体到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涵盖制订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招募、培训管理以及发展等计划、图书馆职能分析和工作设计、图书馆工作绩效考核、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规划等等。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管理的要求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是为河南省高校资源的三大支柱,是高校教学、知识共享、科研的重要信息支撑。信息化时代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无论从质量、数量上还是时效上相比,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知识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现象。相应地,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也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信息的收集、分类、编目、信息的咨询、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学术性、技术性以及专业性的趋势越来越强。针对这些需求,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只有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开展现代化自动化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服务,对于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应尽力满足,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保障一个学校的文献信息体系的作用。 信息化背景下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人员管理创新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