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政府现行的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进行探讨和建议
我国征地制度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对于农民的补偿基本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但却忽略了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角色之间的转换。对于希望再就业的失地农民,政府应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例如就业技能的培训,文化知识的普及等,对于希望创业的失地农民,应该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例如税收政策,贷款减息等,都会加强就业的积极性。
(3) 带动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一直以来,针对城市里的下岗人员,政府都有相应的下岗补助政策,例如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失业救济金的补助等,但对于被排挤在城市就业岗位外的农村失业人口却没有相应的补助政策,也没有相应的就业促进制度,更没有完善的就业培训指导制度,系统的就业信息平台可供农村失业者详细地了解岗位要求,对于农村失业者的自主创业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就相当于失去了保障和就业的载体,变成生活在城市里的“无业游民”,在再就业方面和社会保障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障碍和限制,既没有城市下岗职工的下岗津贴,也没有失业职工的失业保险,更没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这就直接损害了失地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同时也增加了再就业的难度。研究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建议,加强培训力度,使失地农民重新上岗,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又反作用于失地农民,使他们拓宽就业的渠道,加快就业。
(4) 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更完善的建议
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现在的社保制度是不完善的,有些方面欠缺的,再加上城乡二元化特征明显,社保制度在农村覆盖面低,普及范围窄。上海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一步步完善,但城市和农村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农村养老保险每月领取的根本不能文持老人的生活,多数还要依靠子女,但这具有一定的缺陷和风险。因此,结合失地农民实际情况,建议应优先坚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在国家财政和农民个人承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的筹资机制,进而逐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3]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
百度百科记载失地农民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亦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
(二) 理论基础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如图所示)。
图1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
由图1可知,(1)生理上的需要是人类文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等方面的要求。(2)安全上的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4)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上海市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