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绣娘分布
镇湖地区最著名的工艺就是刺绣,也是由妇女从事的传统副业,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延续不绝。很多女孩子从12岁开始就学习刺绣基础,甚至年届古稀的老妪仍能飞针走线。自十二、三岁的少女至七、八十岁的老妇都能飞针走线。镇湖街道总人口为2.1万人,规模刺绣企业有30余家,刺绣产业从业人员1.2万余人,占全街道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在一线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有八千多人,从事刺绣设计、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的花线、木工工艺、油漆、包装、物流的有4千余人。,直接从事刺绣的绣娘中20岁以下占总数的4%,2l~30岁的绣娘占7%,3l~40岁的绣娘占19%,三者相加,40岁以下的绣娘总共只占绣娘总数的30%。41—50岁的绣娘总数最多,占52%,这部分绣娘现在正是从事刺绣的黄金年纪,目前镇湖的高工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
另一方面,从技艺水平看,刺绣协会现有高级工艺美术师31名,其中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7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1名;中初级工艺美术师150余名。这仅仅只占了绣娘总数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在笔者看来,当前镇湖的刺绣工艺从业人群好比是塔形构造,位于塔底的人群都是从业经验不太丰富的刺绣人员和对刺绣感兴趣的人,而处于塔尖位置的则是出类拨萃的大师级人物。
2、传承方式
刺绣的学习方式概括有两种,第一种是家族遗传式,长辈的教诲与身边从业刺绣人员的言传身教;第二种是拜师学艺,要求严格,训练规范。
第一种方式,“母教女、嫂教姑”。在笔者走访绣品街上的绣庄时,偶然看到一间工作室的窗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老人,戴着一副眼镜正在认真的刺绣。这一幕不禁触动了笔者,于是便踏进工作室与之攀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得知原来这位老人就是这家工作室的拥有者,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的母亲。从老人口中得知,她亦是梁雪芳的启蒙老师。从女儿开始学习劈线穿针,都是她手把手地教。以前的刺绣要求较为严格,每一个图案都有固定的颜色搭配,若是用错了颜色,她便会要求女儿必须拆掉。
在镇湖,不光是梁雪芳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学习刺绣,基本每一位绣女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氛围的熏陶。一点点长大后就开始跟母亲学穿针引线,接着是学劈线,1根丝线可劈成16丝,16份里边每1份还可以劈成22个毛。要根据绣品的不同去劈线。 母亲在教女儿劈线时,会先示范,待女儿看清动作得到要领之后,再手把手的教练。女孩儿一般在13、14岁左右开始与母亲一起对棚刺绣,初始阶段先从花枝树枝学起,熟练后再修叶子、花朵。
第二种方式,“拜师学艺”。自古以来,任何一门手艺的存在都要以师傅的传习为条件,在一个社会中通常由长者来传递技艺。他们在这个文化中经历的一生,具有某种专业技能并且有责任将之传播。 学徒学艺,须备“红毡毯、蜡烛灯",还要办敬师酒磕头拜师。拜师的一般程序如下:首先由师徒先后向祖师及保护神行叩拜礼,然后由徒弟叩拜师傅、师娘,并向师兄弟行礼,再由师傅或店主、作坊主向徒弟训话,要求徒弟尊师敬祖,谨守行规,好好干活。有的行业还定有师徒契约。学徒期间,寄食于师傅家,一般只供给饭食。除了帮助师傅生产以外,往往还要承担师傅个人或家庭中的杂务劳动。
如今,镇湖绣女拜师不同于她们的祖辈,一些绣女在跟随母亲习得了刺绣基本功以后,再到市里寻访名师,想方设法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厂等单位拜名师。刺绣研究所在解放后成立,研究所主要目的是负责刺绣技术研究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因此研究所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苏绣人才的最高学府,那里集中了许多国家级的苏绣工艺美术大师。对这些绣女而言,刺绣研究所是她们的理想去处,刺绣所里的那些大师也是她们梦寐以求的拜师对象。 苏州镇湖苏绣产业的调查与思考(6):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