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及制定
1997年始于泰国的货币危机迅速蔓延至东南亚各国,进而演变成为亚洲金融危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下滑的局面,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1999年的中国国民经济中也出现了社会需求一度萎靡的状况,下岗职工增多,企业经营困难,国民就业压力增大。1999 年7月,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的一个报告——《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1]96-98。在这个报告中指出:把扩大高校招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当时高校扩招政策的社会背景。
1.1 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原因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促成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高校扩招,是中国现代高教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持久而深刻。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对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全包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是由国家负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适龄青年的增多,这种模式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适应。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很不景气,社会就业压力非常大,这可以说是高校扩招政策的最直接动因。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出于缓解就业压力、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扩招政策适时启动。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可以说,高校扩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亦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必然,1998年的金融危机只是这个政策的一个产生的契机。此时这一政策的出台,既解决了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也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就业问题 [2]145-146。
1.1.1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众观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规律,不难看出:发达国家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超常规扩张高等教育。有专家在比较研究过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需求关系后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当一个国家或区域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尤其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时,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加速扩张的特殊需求时期。具体表现为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增长呈非均衡性,且大幅度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充足的智力资源[3]15-18。而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文化素质劳动力成为迫切需要,第三产业也将逐渐增加智力密集型经济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比重。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飞,对创新能力的重视提高了。1998年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国应当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的一份子的论点,并在同年中国通过了其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其官方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中竞争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4]217。只有培养出适应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时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只有高等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才能为中央提出的“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准备。
1.1.2 社会需求的客观需要
社会的发展也奠定了我们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基础,新世纪的到来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着全方位的竞争,其中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竞争。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在给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带来沉重的负担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的完成、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适度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高校扩招政策的缘起走向及结果分析政策分析视角(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