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附录 18
致谢 20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择业因素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飙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5年为749万,社会就业中存在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化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高校的就业指导、家庭的影响、社会用人机制等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选择。许多大学毕业生存在优越感,高不成低不就,与社会需要脱节;就业市场中存在歧视以及不合理的机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教育具有滞后性,课程设计与社会需要脱节;社会就业存在歧视,大学生往往不能在毕业时找到心仪的工作。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面临着双向选择,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熟悉当前的就业环境,提高自身素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求职就业的准备;高校应该了解就业市场走向,调整课程结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渠道;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市场,破除就业壁垒。通过阅读分析以往关于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的文献资料,发现很少关于师范类院校的实证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问题,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动机、择业态度,提出一些有助于就业的建议,丰富国内对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有利于高校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最终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初次就业的界定
初次就业的概念来源于教育部的官方概念“初次就业率”。1999年,国家第一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大学毕业生的安置率,真正大学生就业率远低于政府公布的数据。因此,在教育部官方定义的基础上,本文中所指的初次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初次求职并落实工作单位的就业。这其中包括:在离校时有明显接收单位并拿到正式报到证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自谋职业的毕业生。由于初次就业率已经包括了攻读研究生和有出国计划并在学校备案的毕业生,本文主要研究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因此读研和出国并在学校备案的这部分学生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择业的内涵
择业,是选择职业的意思。职业是指劳动者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经济收入、特定类别的社会劳动。大学生求职择业与在学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它是一项复杂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并且在岗位上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搜集各种求职信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对求职结果进行合理评估、决策的过程。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分了解自己,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了解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了解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动态和管理办法。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客观评价自己的原则、主动把握主次的原则、择业的发展性原则。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择业因素分析(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