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陈光标在汶川地震中民间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研究(2)

时间:2020-06-23 19:27来源:毕业论文
根据前人关于慈善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慈善界定为:慈善是指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向社会弱势群体以自愿方式无偿捐助物资或是提供支援服务的行为,从而

根据前人关于慈善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慈善界定为:慈善是指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向社会弱势群体以自愿方式无偿捐助物资或是提供支援服务的行为,从而达到帮助其摆脱各种困难、抵制风险的目的。所以慈善行为可以解释为个人、群体或者社会组织本着自愿原则去帮助弱势群体的活动或者方式。

从慈善和慈善行为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政府慈善行为一般是由政府或者由政府授权的组织来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像我们平常接触到的红十字会等就是属于政府慈善行为。

人们在逛街时会把硬币投给路边乞讨的人,这是一种民间慈善行为,虽然很小,但普遍而真实。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不少个人和企业家纷纷伸出援手,钱财、物资等各种形式给予灾区人民以帮助,这也属于民间慈善行为。所以相对于政府慈善行为的正式化,民间慈善行为就显得比较随意、非正式化,它主要是由民间个人或者团体组织以帮助弱势群体为目的所开展的爱心活动等行为。

0.2 文献综述

1陈光标在汶川地震中民间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影响

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舆”本义是轿子或车厢,而抬轿赶车的人被称为“舆”,“论”乃是议论与意见。所以,“舆”“论”合称为公众意见。关于社会舆论的内涵,笔者认为,社会舆论是以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体系为标准,由社会公众公开表达的、对某些社会现象所进行的议论和评价,以实现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调控手段[2]。社会舆论作为群体意见和态度的自由表达,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评价性。社会舆论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评价性作为社会舆论的本质特征,总是针对有争论性的问题,无争论性之问题无法成为社会舆论的对象,这也是社会舆论能发挥监督调节功能的原因。

制约性。社会舆论作为公众的评价活动,所表现的是一种具有一致性倾向的群体观念,从而产生一种激励或抵制的精神力量。

渗入性。社会舆论是无形的,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或意识或精神,对人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具有穿透力的影响。个人的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所以,是其对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心理反应,个人处在社会舆论的大环境中,会慢慢由他人的评价而引发自我评价,从他律转化成自律。社会舆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逐步渗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个人信念。

两极性。社会舆论也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舆论是指人们对争议、道德的事情的赞成和支持,对非正义的事情的鞭挞和反对;负向舆论是指反其道而行之,对不道德的事大加赞赏,对道德的事情嗤之以鼻,或者传播小道消息,危害他人等[3]。正向舆论能推动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进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它往往代表社会的主旋律;负向舆论则恰恰相反,它约束个体到的提升,阻碍社会道德发展。对正向舆论要满腔热情的宣传和扶持,不断扩大其影响;对于负向舆论则要旗帜鲜明地批评、抵制,并逐步消除影响[4] 。

1.1动力影响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公共、强大的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等功能,又由于其本身传播途径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其在社会大众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对于陈光标高调的民间慈善行为有不少舆论媒体是予以肯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目前民间慈善环境下的窘境。对于陈光标而言,民间慈善的反射弧延伸到个人的同时也是对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的机遇,在不少民众眼中,陈光标已俨然成为大善人,个人声望及形象乃至企业的形象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对于企业及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力量。不少企业纷纷效仿,不管效果和初衷如何,民间慈善的群体在扩大,从另一层面来说,民间慈善的逐步壮大会引起政府慈善的深思,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宁愿自己赶赴灾区也不愿意借助政府慈善机构这一中介。的确,虽然政府慈善机构成立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其后续发展却是着实让人担忧。 陈光标在汶川地震中民间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522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