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村庄空心化问题逐步显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滞后,不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还引发了诸多“农村病”的产生,村庄空心化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大量“打工候鸟”纷纷涌入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大城市,形成一个特别的现象即“城中村” 。但是这部分居民却被实质性地“隔离”于城镇化之外,各方面的设施水平很低、文化素质不高,居住环境也差, “6 块钱每天的集装箱租住广告随处可见” 。这些农民因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和社会福利等制度,并没有获得与城市人平等的生活和工作机会。相反,他们要为在城市生存以及子女的教育付出更多的“资源”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农村出现的村庄空心化现象。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留守,这些“三留人员”的生活和安全问题,亦不断凸显。(
三)城镇化地区差异明显,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可以说,特殊的地理环境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数目还是发展规模,东部地区都是“赢者通吃” ,而在城镇化发展进度上,东、中、西部地区也呈中期、初期向中期过渡、初期这样的阶梯状。然而,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并非“百利而无一害” 。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西部地区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城市群布局不合理,内部缺少分工协作、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而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却人口不足;小城镇由于数量多、服务功能弱,从而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当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时,发展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也将变得十分有限,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低,城乡建设缺乏特色城市管理主要包括经济管理、 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三个方面, 然而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一些城市过分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提供服务,人口过于密集,空间无序开发,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和污水等环境污染处理能力较差,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极大地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缺乏创新观念,一地“照搬照抄” ,求大求洋,有些农村甚至简单按照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用钢筋混凝土取代了田园小宅,一幢幢高楼矗立在农村田园里的画面看起来很是不协调,毫无“个性”和“特色”可言。同时由于许多“建设性”的破坏不断蔓延,古文物建筑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流失。人们不禁慨叹: “乡愁”这一弥足珍贵的情愫,尚能忆否。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创新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6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