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说明了住房领域中“政府失灵”现象的存在。而目前国内关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政府在其中担当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当然,在保障房建设中明确政府职能,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国家大力推行保障房建设已经有一段时间后,笔者认为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政府行为局限所带来的政策缺陷,在强调政府作用的同时也需理性思考保障房制度建设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合理的平衡点。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住房保障制度现状的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以及国外相关经验,试图探索目前保障房制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的研究成果
1.2.2 国外关于住房保障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方法
1.3.1调研分析法
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作为综合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的“跨界研究”,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自己做社会调查工作从而取得第一手数据,显然没法达到该领域研究中对数量和覆盖面的要求。所以,本文中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查阅网络上以及书刊杂志的相关信息而搜集而来的二手资料。在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更加形象地体现我国保障房体系的现状并支撑自己的观点。
1.3.2比较分析法
保障性住房问题既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阶段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题,其解决方案一定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这一问题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这些政策或措施必然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研究中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当然,文中也会对国内不同城市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以求探索一种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房发展模式。
2 保障房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2.1 国内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福利分房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和1980年的两次关于住房问题的重要谈话推动了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1980年6月,中央、国务院正式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自此揭开了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调整和变动,这期间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751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7年,开始推动房改试点,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第二阶段:1988年到1993年,房改计划从分批分期执行到全国范围内推进房改;第三阶段:1994年到1997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第四阶段,1998年到2002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第五阶段,2003年到2006年,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第751阶段,2007年开始至今,强化住房保障和相关政策调整阶段。
近年来,随着疯狂上涨的房价,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11月27日,住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12月1日,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上述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房地产调控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偏重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政策体系,重新回归偏重政府责任的政策方向上来。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2007年开始保障房建设的规模逐年上涨。2009年,国家计划的保障房建设数量是300万套,2010年国家保障房建设数量上涨到580万套,至2011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计划建设规模增加到1000万套,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了72.4%。而计划新增的420套住房中,公共租赁房占主要部分。国家虽然有加大保障房建设提供全国住房福利水平的决心,但是大跃进式的保障房性住房建设目标给地方政府财政和土地资源方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至于各地政府保障房建设的执行成果远远低于计划水平。 我国保障房建设中的“政府失灵”问题及其对策研究(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