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离子在环境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无机汞和有机汞。无机汞是环境中最普遍存在的有毒金属之一,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或误食进入人体。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无机汞被大量地释放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而通过无氧微生物的甲基化将其转化为甲基汞,进而通过可食用动植物的生物积累进入食物链中。由于汞离子对巯基蛋白质有很强的亲和力,所以当被人体吸收后,它能很容易地通过生物细胞膜被人体吸收,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肾脏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2]。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汞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生态来说也是一种极度危险的金属元素。由于人体内汞离子的存在会引起一些很严重的疾病,比如产前脑损伤、DNA损伤、各种认知和运动障碍、水俣病、心肌衰弱、自闭症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脑损伤,因此对生物体内和体外汞含量的检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汞离子与其他金属离子一样,它也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持续破坏,另外汞还容易随水流或其他媒介迁移,极度容易通过生物富集从而对人类造成伤害,因此汞离子也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污染物之一。
目前常见的Hg2+ 检测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原子吸收光谱法(AAS)[3]、原子发射光谱法(AES)、紫外分光光度法(UV)、原子荧光光谱法(AFS)[4-6]、气相色谱法(GS)、电化学方法[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8]及化学发光法[9]等,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同时也分别存在着耗时、灵敏度低、重现性差、操作步骤复杂、采样频率低、样品不易保存以及仪器设备昂贵等缺点。相比于上述方法,荧光光度法有着鲜明的优点:高灵敏度,方便简捷的操作以及低廉的成本,因此荧光光度法也备受亲睐。
2 荧光分子探针概述
从一开始的边缘科学到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超分子化学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超分子化学即“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将不同结构的独立单元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复杂有序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集合体的化学,目前超分子化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领域,不只是引起了化学工作者的追捧,还引起了物理、生物以及材料等其他领域学者们的研究与关注。
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子识别,实际上是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协同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结合的过程。荧光分子技术就是用来感知这种分子识别信号的一门技术,它的检测灵敏度高且能够突破人与分子间的壁垒实现“沟通”,他还能使人对亚微粒拥有极低的空间与时间分辨力,所以设计特殊的荧光分子利用分子识别就可以为人类展示自然与生命的奥秘 [10]。
2.1 荧光分子探针定义
在某一体系当中,如果某种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时,另一分子的荧光信号能够响应并发生改变,那么这个分子就可以被称为该物质或该物理性质的荧光分子探针[11]。而理想的荧光分子探针也应该具备以下5条特点:
(1) 探针的荧光必须和被测物质的荧光有一定的分别,以便于区分;
(2) 荧光分子探针不能对被测物形成干扰;
(3) 斯托克斯位移值应尽可能大,使发射信号避免被激发光散射影响到;
(4) 为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要求荧光探针的发射峰最大半高宽应尽可能小;
(5) 探针的毒性、使用的酸碱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应严格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
2.2 荧光分子探针结构 罗丹明B为母体新型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2):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16900.html